摘要:
近日上午,电白区麻岗镇石苟村,烈阳当空。在一座山腰上,8匹马排成一线,慢慢地往山上爬着,每匹马身上驮着6包肥料。这是一支由麻岗小伙侯生带领的“马帮”。
装货物
整理袋子
侯生拉马上山
中途休息
茂名网讯 近日上午,电白区麻岗镇石苟村,烈阳当空。在一座山腰上,8匹马排成一线,慢慢地往山上爬着,每匹马身上驮着6包肥料。这是一支由麻岗小伙侯生带领的“马帮”。
马儿是山上运输的好帮手
侯生“马帮”当天的工作任务是往山上运送肥料——附近的山头上种了不少经济林木,需要施肥。
当天早上9时许,记者来到石苟村,几经问路,徒步约3公里山路才见到侯生的“马帮”。据了解,早上7时多,他们就从麻岗热水的“基地”出发,这时这些马儿已是准备着第三趟运肥料上山。一辆“的士头”将肥料运到山下,马儿的任务就是“接力”将肥料运上山。
8匹马静静地站在路中,等待着主人将肥料装上其背。后面一匹马的缰绳绑在前马的马鞍上,一马接一马连成了一线。马鞍两边各绑着一个布袋,布袋下面绑着绳子,松开绳子后货物就会往下掉。侯生与他的伙伴将地上的肥料一包一包地往马背上的布袋中装。50斤一包的肥料,每匹马左右袋各装3包一共300斤。一匹马装好肥料后,就解开后面那匹马绑在其鞍上的绳子,前马就慢慢地独自往前走了。据了解,当天上午他们跑了三趟,每匹马运货有900斤。
侯生说:“今天一匹马装300斤货算是少的,多的时候一匹马可以装10包共500斤。”
当第八匹马装载完毕,头马已走出了500米外,正慢悠悠地往前走着,还一边啃着路边坡上的青草。侯生拉着第八匹马,逐渐赶上了前面的马匹,在他的口令下,八匹马逐渐形成同步伐上山。从装上肥料至卸货,约是2公里山路,马走了半个多小时。当天太阳猛烈,马儿干了半天活就被运回“营地”休息。
记者观察到,在这些山上,原本有机耕路,但因前段时间的大雨,机耕路已被冲坏,一般的拖拉机运不上去肥料,此时,马儿成了运货的好帮手。
“马帮”有着千年传承
“马帮”,作为一种民间的货运形式,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随着交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地方的“马帮”慢慢被各种车辆所替代。在我市各地,早已是难得一见。
“马帮帮主”侯生是一个爽朗的“80后”,因常常每天搬动数千斤货物,让他拥有一副健硕的身材。他一边装货,一边把他创立“马帮”的故事娓娓道来。
10年前,侯生曾在北方某地服役。在当地,他接触到了当地农民用马匹来运输货物,这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退役回家后就自主创业,他想到了曾经看到的“马帮”,就决定选择了以马驮货搞运输,以这种古老的民间运输方式开始了他的“帮主”生涯。
侯生是麻岗人,他的马就放养在热水山间,搭了一个马棚。随着他的业务足迹外展,找他拉材料的山上工地逐渐多了起来,“马迹”到了市内的信宜、高州、化州,远的到了阳江市。一些山头上的通讯工程、电力工程、搬运木材等都留下了他与马儿的足迹。接到较大的工程,在外就要呆上一段时间,马儿驮料上山最多时一天过万斤,他与伙伴每天就要搬数千斤货上马背。
长时间的相处,侯生与马儿间就有了默契。俗话说“老马识途”,马儿认得路,经过第一次搬运后,头马装上货后就会自个慢慢地走,后面的马装上货后也慢慢地跟上。
当着“帮主”,领着马儿行走山间,虽是辛苦,侯生却感觉简单和快乐。电白这位“80后”小伙,以传承着千年之久的“马帮”,走着自己的生活之路。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