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高凉菜:你说的甜,究竟是什么甜

摘要:

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高凉菜中的“甜”,是茂名给全世界的温柔告白,它不仅用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安抚了无数挑剔的肠胃,也用推陈出新、优质鲜美的独特风味润泽了许多期待的味蕾,更将那浓浓的人情味、满满的幸福感送达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位外地朋友特别喜欢高凉菜,某天精心做了一桌,先端了一碗老火莲藕排骨汤请茂名朋友品鉴。茂名朋友喝一口,竖起大拇指:“好甜!”嗯,甜?你再试试清蒸脆肉罗非鱼,白灼新鲜海虾?朋友又夸:“好甜!”不是吧,难道人类的味觉系统并不相通?那这道白灼脆嫩水东芥菜呢?“甜!”……这位外地朋友彻底崩溃:甜什么甜,我明明放的是盐!盐!后来他才知道,茂名人说的“好甜”,跟人们通常理解的由糖所产生的“甜”不一样,是“鲜甜”,是对食物入口极度舒适的最高赞美,是“鲜到极致”的体现。

“鲜”是高凉菜烹调的最高境界,越是新鲜的食材,越配得上“甜”这个字。高凉菜大部份汤水都是“新鲜骨肉+药材”,如“排骨薏米冬瓜汤”“霸王花猪骨汤”“排骨茅根竹蔗红萝卜汤”“虫草花鸡汤”“荔枝干鸽子汤”等等,除了肉类的鲜美(氨基酸溶解)外,还根据需要配伍五指毛桃、蜜枣、无花果、鸡骨草、红枣、枸杞、瑶柱、桂圆、荔枝干之类本身自带清甜味的药材,煲时加几片姜就行,完全不需要大料桂皮辣椒花椒,用鲜甜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煲过汤的肉,佐以姜蓉、蒜泥、沙琅豉油和花生油调配,有滋有味。高凉菜厨师擅长制作各种酱汁和调料,酱油蚝油叉烧汁酸梅酱这些酱料的经典配方中,冰糖、麦芽糖、白砂糖,是出镜率颇高的角色。茂名电白的沙琅豉油是茂名酱料的佼佼者,始产于1773年,清道光年间已经畅销粤西,味道清甜可口,色泽金黄,气味芬芳,实为烹调、拌捞凉菜和调味的佳品。

虽然高凉菜烹制过程中,各个菜式的调料配用、味感浓淡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会调动一切手段进行保鲜、提鲜、助鲜、补鲜,其中便包括了对糖的巧妙使用。炒时蔬适当放半勺糖不但提鲜,还不会吃出白糖的甜;烹肉时用糖来炒糖色,能改善食材的感官性状,增加菜品的色泽光彩。如茂名信宜平塘的茶香肉,将火茶和红烧肉整合烹制,如果没有糖色,肉质会偏白,而加入糖色之后,红烧肉会变得红亮,令人食指大动;煎鱼的过程中,在油稍热时加入一点白糖,油变成金黄色,把鱼放进去煎不粘锅不破皮,颜色特别漂亮,也更好吃;炒菜时发现咸了、辣了、苦了、酸了,不要慌,放点糖,能成功挽救一道快要失败的菜肴。但是,无论怎么做,都需要有足够的盐调味,因为盐里面的钠跟肌苷酸或者谷氨酸反应才会凸显鲜甜的味道。

高凉菜并不尚甜,许多主菜的肉类、鱼类、青菜类都是咸的,用糖只是提鲜,但也有对糖特别偏好的。家在海边的茂名人,特别是电城和博贺人,几乎逢菜必糖,特别是肉类产品,甜鲜混合,有着不一样的味蕾体验。电城博贺人的宴席菜,绝大部分都用糖调味。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的糖醋鱼,外酥里嫩、酸甜可口、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寓意“年年有余”。头盘是大杂烩,即把宴席上所有的菜都拿一点集中起来炒制,如何让十八道不同的菜味道相融,和谐共生,非常考验厨师用糖的功力。电城人制作墨鱼饼,选用新鲜墨鱼,要加白糖。因南北朝军事家冼太夫人率军与叛军决战之时,将炒米饼作为军粮,最终取得胜利而得名“冼太军粮饼”的电城炒米饼,制作时要加白糖。高凉名菜中的“电白糖醋蟹”,更是将甜蜜一路进行到底。

电白人喜甜是有历史渊源的,据著名作家、电城人张慧谋介绍,位于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内的神电卫城,是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当年驻守神电卫城的府兵多为江浙兵,再加上明代开始有不少来自江浙的官员商贾,带来了江浙菜、杭帮菜嗜甜的饮食习惯,使电城和博贺人民也深受影响,无糖不欢。

粤西人在饮食方面讲究时令,能根据节气与家人“热气或湿气指数”,精心搭配从靓汤到糖水的专属食疗套餐,全方位无缝滋润,抵抗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茂名化州盛产甘蔗,糖资源极为丰富,上世纪90年代初,因化州国营糖厂经营不善,发不起工资,只好发白糖来代替。无奈人们便用白糖来煲番薯、芋头糖水到街头卖,以补贴家用。化州糖水清甜和味,便宜亲民,用料实诚,一勺子下去,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满满阻力,大大吃上一口,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后来,化州人不约而同地以“化州糖水”的名义开了一间又一间的商铺,不断向外拓展,逐步“占领”了广州、深圳、珠海……甚至东南亚地区的糖水地盘,以润物细无声的低调遍地开花,彻底打响了“化州糖水”的名头,于是渐渐有了“世界糖水在中国,中国糖水在广东,广东糖水在化州”的美誉。在化州,家家户户都会煮糖水,这仿佛成为化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传承印记,不用专门去学习,生来就知道如何把一锅糖水煮得香甜软糯,醇厚可口。多少人在离家多年之后,午夜梦萦便是这一碗甜到心里的乡愁味道。

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高凉菜中的“甜”,是茂名给全世界的温柔告白,它不仅用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安抚了无数挑剔的肠胃,也用推陈出新、优质鲜美的独特风味润泽了许多期待的味蕾,更将那浓浓的人情味、满满的幸福感送达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郭柳纤(市区)(作者系中共茂名市委党校高凉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茂名市第九批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编辑:林奕余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