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著名教育家林砺儒

摘要:

林砺儒(1889—1977年)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

林砺儒抗战前在广州工作期间

1962年,林砺儒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上讲话。

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教育界代表合影(前排右三为林砺儒)。

1959年,林砺儒(左边)率领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越南到达河内火车站。

1962年,林砺儒到北师大邀请专家征求对中国教育史书稿意见(左起:范文澜、陈垣、林砺儒、翦伯赞)。

1963年,林砺儒(左三)视察广西师大。

编者按: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人民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落实好“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系列要求。为树立学习楷模,现将现代茂名籍教育家林砺儒、丁颖、谢申等的事迹进行展示,希望我市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林砺儒(1889—1977年)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务长兼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

“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

1889年7月18日,林砺儒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诗书的熏陶和家族严格的教育培养。读书期间,林砺儒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废寝忘食,还因劳累过度吐过几次血。1918年公费留学日本,归国后,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1919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林砺儒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帮助学生办平民学校,办识字班。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他坚定地教导学生:“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

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改称第一师范学院,林砺儒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对第一师范学院进行改革,增设了社会系,支持师生参加社会上的进步活动。他的这些做法不为当局所容忍。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对第一师范学院进行整顿,停止招生一年,并解除林砺儒的职务。

林砺儒不光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教育的身体力行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对“进步的人格”的追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33年,林砺儒创办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担任院长。抗战爆发后,该学院四次更换校名、五次搬迁校址,历经艰难困苦。但是,在林砺儒的领导下,学院教职工精诚团结,大部分学生随校搬迁,大批图书仪器保持完好,而且不断增加,为日后学校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抗战期间,他积极组织爱国救亡活动,开设红色课程,先后聘请一大批进步教授如尚仲衣、陈兼善等来校任教,还邀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邹韬奋等学者来院讲学或作时事报告,宣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重大理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他通过日常讲课或与学生谈话,引导学生追求光明和真理。

1941年5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改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免去林砺儒的院长职务;10月,林砺儒来到桂林,担任广西教育研究所导师;次年4月,改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他知道自己已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密切监视,难以公开地参加或支持革命工作,于是,默然写下“读书幸未成君子,学圃犹堪作小人”,并把这副对联贴在家门口上,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继续宣传教育改革主张。

从1941年到1945年,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扬学术自由,教导青年“求真理,明是非”,提倡了解青年,做青年人真诚的朋友,共同参加社会实践。他的这些言论,加重了国民党当局对他的不满,特务多次用匿名信对他进行恐吓,但他置之不理,并于1944年写出了《教育哲学》一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大搞独裁,发动内战。林砺儒积极投身到爱国民主运动热潮中去,1946年,不顾国民党特务的恐吓,毅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控制桂林师范学院,决定将该学院迁往南宁,并撤换了院长。林砺儒辞职,并于194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艰苦的条件和繁忙的工作击垮不了意志坚定的人,林砺儒一直坚持战斗在教育的最前线。

“教育是人格的成长”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的前身是北京五城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公立中学,却因当政者思想守旧,师生意见分歧大,经常发生学潮。为了整顿附中、办好附中,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负责人派林砺儒兼任附中主任(校长)。1922年9月,林砺儒正式就职。

林砺儒受蔡元培的影响深刻,对蔡元培所倡导的“全人格教育”思想非常认同,并为此作出新的发展和阐述,提出了“教育是人格的成长”这一重要理念。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林砺儒明确指出:“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他告诉大家,“一个完整的人格,定必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他的声音不大,却响彻礼堂,仿佛一道光,不但肯定了人格是做人的资格,还给教师指明了完整人格必定是由四种不同的资格构成,让教师明白:教育应该以“人格”培养为核心,以“完全”或“健全”的人格为培养目标,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为手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针对过去教育脱离实际的做法,林砺儒提出教育应以生活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给学生授予系统的科学知识。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高中增设了第二外国语、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初等力学、电磁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同时,在全校普及体育,此外,还聘任了一批有学识、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风气好转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成为一所当时全国师生向往的学校。

林砺儒在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一直将“全人格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制定了《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规程》,让规程成为全校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他严格要求学生,主张文化创新,重视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他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反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给学生订购了进步报刊,引导学生接触新思想、讨论新问题,增长学生才干;他积极推进国语教育,提倡现代语体,提倡学术科学化……

时光如流,百年飞逝,“教育是人格的成长”这一历久弥新的理念,尽管已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百年,至今仍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推行“六三三”学制

林砺儒以“全人格教育”作为指引,提倡新学制,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他试行“六三三”学制,将原来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这种“六三三”学制被公认为是较科学的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他十分重视学生知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基础知识、文艺、体育、美育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采用学科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实行学分制,将学科分为必修、专修以及选修三种,并据此制定出各学科的学分以及课程表,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也应为学生将来的学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他组织教员制订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自己草拟,自己修订,自己试行,实施全人格教育,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勇敢负责的风气。

他对校风进行全面整顿,提倡“师生互相亲爱,互相协助”。他认为良好的教风对学风具有示范作用,良好的学风对教风具有鞭策作用,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独特的校风建设体系。

影响深远的教师观念

林砺儒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认为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他曾说过:“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环,普通教育好不好,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师范教育办得好不好。师范教育的成败,决定了普通教育的成败,而普通教育又是高等、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在他心目中,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总结了师范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政治性强、知识丰富、专业训练。这三个特征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他非常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强调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待遇:“训练中等及初等学校教员之教育机关应独立设置,并以法律严定其毕业之服务办法。初等及中等学校教员之待遇,应以法律从优规定,并保障其地位,俾得安心供职”。这与当前的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相当”和“两个不低于或高于”一脉相承。

他尤其关注语文教育,提出了“经师与人师合一”的教师观和“工具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观。他专门写文章指出,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认为教师既要学识渊博,也要对人生有丰富而深入的体验,尤其对儿童、青年要有透彻的了解。在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上,则认为“语文课在中学、小学是富有实践性的学科,它是知识,而同时又是技能”。他比较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异同,提醒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分热衷把教师所掌握的系统知识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他深知,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都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最有恒心”的教育家

从1919年到1952年,林砺儒一直在校任教,即使从事行政工作也没有间断讲课。1949年4月,林砺儒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赴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又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他一边教学,一边坚持大量阅读,对少年儿童教育、中学教育、民族教育、国内外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发表了近百篇教育论文,先后主持起草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著作《文化教育学》《伦理学要领》《教育哲学》等书。1961年,年逾古稀的林砺儒患病初愈,便带领工作组奔赴吉林,开展师范学校的学制及教学计划等问题调查研究,被誉为“最有恒心”的教育家。

林砺儒推行“全人格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顶尖人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其中一位。钱老在耄耋之年深情回忆恩师林砺儒,认为林砺儒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他回顾起在师大附中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对于这段启蒙教育,钱老十分怀念,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高潮是在师大附中六年时产生的。

在林砺儒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时,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了校名。

1977年1月20日,朔风怒号,草木含悲,在这个哀伤的日子,林砺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2007年,在信宜乡贤的倡议和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信宜市新建了一所普通高中——“信宜砺儒中学”,以纪念这位终生坚守教育岗位、勇于探索、“最有恒心”的教育家——林砺儒先生。(茂名市教育局供稿,有关素材由信宜砺儒中学提供)

编辑:林奕余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