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还要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
今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还要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总书记首次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而提出的新要求,赋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新的内涵,对当前我国各地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何谓“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从经济学角度上看,产业生态化是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生态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保值,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从战略选择上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产业生态化着眼于传统产业技术转向现代产业生态技术,其核心在于生态技术的广泛运用;而生态产业化着眼于生态保护转向生态发展,其核心在于生态产业市场化的全面形成。
实践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质上构建一个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必将难以持久。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不仅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升”的最佳发展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题中之要义。
如今,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农业农村作为产业和生态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地区加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到203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的预期目标,我国仍有约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需要稳定的产业就业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有的城市人口过度集聚,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已严重超载,“大城市病”问题日发突出,城乡居民不仅需要农业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高的农产品,而且还需要农村提供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和更怡人的风光。所有这些,这需要在乡村发展中,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2.2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博贺林带上榜省“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同时,各地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供给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农耕文化体验,打造生态宜居和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市拥有绿色食品认证11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4个,打造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0条,信宜市钱排镇、茂南区公馆镇、滨海新区博贺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涌现出信宜“山水双合”、高州大美元坝、茂南牙象艺术村、电白“疍家墟”等一批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美丽乡村。但也要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农业农村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导致我市农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总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生态资源的资产属性仍未完全得到体现、释放,“生态+”的发展业态尚未有效形成,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当前,对我市来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为了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乡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走好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的乡村发展之路,做到既要推进产业生态化,让产业发展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要同步推进生态产业化,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方面,在乡村发展上,要致力走产业生态化之路,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加大运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力度,强化水土保持与农业污染防控工作,创新多样品种与产品加工技术,促进新兴产业业态发展。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到产业上中下游有效衔接,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业附加值。要有效拓展农业农村的多功能领域,强化产业经济功能,发挥生态功能、历史承载、文化传承等功能,让农业农村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的理想去处,更多的让市民在游览美丽的乡土风光中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要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在乡村发展上,要致力走生态产业化之路,切实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看到,产业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产业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要立足当地的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区位特点、消费市场等比较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将生态资源融入生态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打造规模化、特色化生态产业,比如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林木经济、康养基地等等,将生态产业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要注意发掘和拓展农业在保留历史、体验文化、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多样化功能属性,结合信息化、互联网、新能源等技术进步,打造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小微产业”,推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产业形态,进一步把生态资产价值充分释放出来,使土地生出“金元宝”、山间长出“摇钱树”、乡村变成“聚宝盆”,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切实把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概而言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就是要做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产业发展,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两大重要抓手。对茂名发展来说,要致力走好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的乡村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着眼长远发展谋划而不破坏生态平衡,着眼生态价值转化而非单纯保护生态,切实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增添新的优势、注入新的动能。
特约评论员 李琼斌
编辑:林奕余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