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很多人在参观露天矿博物馆时,都会被建市之初的地名所吸引。
王如晓
我们很多人在参观露天矿博物馆时,都会被建市之初的地名所吸引。其中有:三万七、十万七、六百户等等。老一辈的茂名人大都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年轻一辈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三万七”是我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一生不能忘怀的居住地,一个曾经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的地方。
茂名市最早的代名词
记得孩童时期,村中大人来茂名市区办事、购物,都是说今天我去“三万七”。大家说起茂名市区的闲情逸事,同样说是“三万七”什么什么,可见在周边居民当中,“三万七”成了茂名市最早的代名词。孩提时,只知道“三万七”有好多东西玩,有好多美食,但不知其来历,等到我1976年进入茂名石化公司工作时,才从居住地的邻居和工友们口中得知建设“三万七”的艰苦历程,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国务院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建处”。从1958年开始,十几万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茂名,投入“开矿取宝炼石油”大会战。为解决住宿问题,从一开始,建设者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小东江西岸,幸福路附近的“罗大人庙”西侧,搭建一排排茅草棚当临时住宅。后来,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上山砍树做成建房木料,亲自动手烧砖烧瓦,准备建筑材料,决心建造砖瓦结构的住宅区。国家有关部门被建设者们的精神所感动,调来了两列火车头发电,调来了第十三机械化土方施工队投入到建设“三万七”的战斗中,工地上挂出醒目的标语“一百天完成三万七任务”。
建设者们日夜苦战,风餐露宿,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三万七千平方米住宅任务,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的平房,间或有少量瓦面结构的二层楼房,是提供专家居住的,“三万七”由此被大家叫开了。
与此同时,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有条件要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后来,陆续修建了职工医院,以方便职工、家属看病。建起了小商店、饭店、学校(包括市一中、市二小、市一幼)、东风电影院、河西工人文化宫等。从此,“三万七”片区成为茂名市标志性建筑,成为市区最热闹的地方。
外地人来到“三万七”就等于来到茂名市,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街坊邻里一家亲
我经常听到老一辈居民谈起,六、七十年代居住在“三万七”是一种荣耀、一种安闲、一种温暖。难忘整个三万七片区成为一家人的日子。当年,为规范茂名市区管理,派出所把原车山村改为车山路,白鹤坡、鹤木根村改为幸福路等等。自此,“三万七”就有了正式的街道名称:车山路、幸福路、滨河路、火箭巷、四季街等。尽管居住条件艰苦,但街坊邻里真诚相处,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由于当时因陋就简,节约闹革命,建设三万七平房时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设施,上厕所要到几百米以外的公厕,烧饭只能在房前屋后搭个灶台,或者使用公共灶台做饭。这种情况为邻里相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正如居民们常说的:“一家有座钟,家家都报时;一家在烧肉,全街都飘香;一家在唱歌,家家跟着哼。”一条条笔直的巷子,家家门前种着参差的花草树木,有的门前摆上几个木墩或石墩,变成了谈天下棋的地方。晚饭后,华灯初上,大人们或聚在一起开会学习,或一起纳凉谈天。小孩子们在屋门前的水龙上排队洗澡、玩水、嬉戏。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娘娘也偷偷看着这温馨祥和的幸福情景。工友邻里虽然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南腔北调,生活习惯、语言环境差异很大,但大家心是相通的,“一家有困难百家帮”,成为大家的责任和义务。邻居有病有痛或生活有困难,大家会主动伸出双手,竭尽所能帮忙,送医送药,帮忙劈柴、做饭、照看孩子是常事。邻居有事出门,跟隔墙的邻居道一声,连门都不用关就放心走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三万七居民们在业余时间还可以到文化宫的灯光球场看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到东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有雅兴的还可以到文化宫的溜冰场疯癫一回,过把瘾。居民精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积极向上,好学上进,茂名石化不少精英人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恢复高考后,从“三万七”考上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数不胜数,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谈资。当年,有不少人都想来这里居住、生活,三万七成为茂名市一块热土和风水宝地。
“三万七”的辉煌年代
转眼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茂名的经济腾飞,“三万七”迎来了百年一遇的辉煌时代。首先是得益于三万七的地域优势,完善的市场环境,人流的高度集中。在80年代初,车山路就自发形成了铁皮屋成衣、鞋帽批发零售市场,生意十分火旺。随后,其他的物品批发零售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肉类、咸鱼(市属咸鱼仓就在三万七市场边),药材、蔬菜、杂货等等店铺林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三万七”牛肠串、亚统狗肉店,“三万七”冰室,享誉全市。到了80年代末,茂名石化公司运销处大厦,茂石化公司招待所(简称油招)大厦相继建成运作,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云集这里,排队等候采购茂名石化产品(包括各种油品、各种石化下游产品几十种之多)。当时,油招大厦常常客人爆满,一房难求,而油招的饮食娱乐业更是高朋满座,夜夜笙歌燕舞。
经济的大繁荣带来了教育的大发展。当年在三万七片区,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造了连续十年名列全省升大优质生源学校的辉煌,高考全省状元频出,名声享誉省内外,招生人数大增。省重点小学市二小亦不甘落后,教育教改成绩在全市独占鳌头。“三先七步探求教学法”的创立,更使市二小全国知名,曾经在80年代初期,一年内就接待省内外前来学习交流的同行四、五万人。还有市一幼也是全市人民向往的,一学位难求的优质幼儿园。处于三万七北面的茂油公司油四中、油四小,当年也创造了办校以来学生人数和办学成绩最辉煌的时期,市总工会创办的职工中专也大受学生欢迎,报考人数倍增,毕业后就业前景广阔。三万七片区居住、学习的人口猛增,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大发展。单是小小的一条车山街,就云集了多家国有银行和茂南区基金会等金融机构,印刷厂、针织毛巾厂、袂花工程队、鳌头工程队等企业。另外,旧市政府西边的茂新路成衣市场、文化宫成衣市场、厂前东路饮食一条街等等,与“三万七”商圈遥相呼应,享誉油城。
卫生和治安的强势整治
自从1983年“严打”后,国家治安状况好转了几年,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但自90年代开始,全国治安形势又开始严峻起来,各地打架闹事、盗抢吸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不断发生。位于茂名市经济中心的“三万七”亦不能独善其身。当时,该片区大大小小几十家发廊、按摩室、饭馆、小旅馆成了藏污纳垢、卖淫嫖娼的丑恶场所。而大大小小的几个市场,尤其是三万七市场,还有周边各个大街小巷,坏人骑摩托车抢包、抢手机、抢金链的事时有发生,无人管理,无人敢管。那些小饭馆、大排档是年轻人的挚爱,饮酒、吃宵夜通宵达旦,吸食毒品,无事生非,打架闹事,夜夜发生,防不胜防。由于商业繁荣,工商、税务、公安、环卫等部门对市场管理混乱无序,各自为政,商家和市民贪图方便乱丢垃圾、杂物,乱倒污水,如此种种,造成“三万七”片区常常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成了全市“卫生脏乱差”的典型。
当年我在市二小任教,就居住在车山路市二小宿舍区,常常感受到治安和卫生状况差而带来的难言之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1994年茂名市政协第二次全会上,我履行身为市政协委员为民疾呼之职责,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严厉整治三万七治安环境的建议》《关于整治车山街卫生脏乱差的建议》及《关于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议》等三个提案,有两个提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我的提案引起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带领公安、工商、税务、卫生、教育、街道等部门的人员到各个黑点现场考察核实,现场办公处理。通过走访有关责任人,先由工商户、各企事业单位签定责任书自行整治,再由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才算结束。通过对违法商家、违法犯罪分子采取抓一批判一批,严打严判;对一般违规者,教育好一批就放一批。由于政府真心为民办实事,使“三万七”片区的治安、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整治,还市民一个平安、有序的经营、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市民的称赞。
期待花甲之后的新生
如今的三万七随着市区向东向南跨越发展,已经是繁华过后的完美落幕,回归了平静和殷实。而她作为茂名市的发源地,60多年来为茂名的发展、市民的幸福贡献了青春,留下了城市发展之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她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仍保留了一位母亲的沉着冷静,波澜不惊,时刻关注着茂名市区的发展,关注着政府对河西片区的大力改造,不久将来,三万七将作为茂石化公司“生产服务和商业贸易区”的定位,继续为我市的健康发展发光发热,永不停息。
我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期待三万七的新生。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