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无论这句诗人们如何解读,我一直以为韩愈的这两句诗恰如其分描述出了一条世间皆知的理——距离产生美。
■梁观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无论这句诗人们如何解读,我一直以为韩愈的这两句诗恰如其分描述出了一条世间皆知的理——距离产生美。天地万物,皆因为有距离才显得更美。如太阳与地球,因引力场而产生相对恒定的距离,才有了日月更迭,有了潮起潮落,有了雷霆雨露,有了沧海桑田,有了星辰大海,月亮折射出柔和的银光,群星闪耀于夜空,从此万物生机勃勃,从此世间成就了恒久而神奇的美。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游庐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因为人们身在庐山中,所以难以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名山大川的浩瀚之美在没有距离的时刻也都看不出了。更有人夸张地说,再漂亮的女神,皮肤放到100倍的显微镜下来看,毛孔也都是粗大的。
发现美,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或许还需要一点点能够发现美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间万物中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同而不同,又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咫尺天涯和天涯咫尺说的就是这理儿。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的距离,能令人们感受到超越实际存在的妙处,这妙处或许是花儿的芬芳,或许是人们感情的温馨,亦或许,世间万事万物尽皆如此。距离生发美感,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穷的期盼与追求。
距离产生美,能令彼此尊重,彼此珍惜。研究表明,人们的社交距离一般在1到3.5米之间。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后面的客户务必站在“一米线”之外。2到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相互之间除了语言交流,适当的目光接触也是不可少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马克思致燕妮的一封信中说:“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甚至宝塔在近处也显得不那么高,而日常生活琐事若接触密了就会过度地胀大。”
恋人之间保持距离是如此,普通人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距离效应,也叫刺猬法则。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却互相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又分开了,但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于是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最后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宜的距离,既能够以体温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距离除了是产生美的底层逻辑,更是“生产安全”的一大利器。
疫情防控期间,“一米线”的话题在全国各地都热了起来。“一米线”是健康线。卫生专家多次强调,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人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飞沫传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不仅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一米线”也是文明线。它不仅是为了保障防护安全,也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文明养成体现在点滴小事中,也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上,反映了一个人公德意识的高下。
“一米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一米线”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个人的文明水平。距离,是产生美的条件。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一段唯美的距离。疫情防控期间,人们自觉遵守“一米线”,切实感受到“距离产生美”的良好效果。疫情过后,“一米线”同样应当遵守,这不仅是保障卫生安全的需要,更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公德意识。只要我们保持距离,就能让更多的美呈现于人间,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