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茂名市致力打造“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新时代滨海城市——“好心茂名”,底蕴深厚的冼夫人文化成为其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的内核,而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沉香、茂名年例等等茂名特色文化亦彰显着“好心茂名”的丰富内涵和张力。它们与茂名百年红色革命文化、茂名石油文化、茂名荔枝文化等等茂名的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好心茂名”坚强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茂名市致力打造“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新时代滨海城市——“好心茂名”,底蕴深厚的冼夫人文化成为其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的内核,而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沉香、茂名年例等等茂名特色文化亦彰显着“好心茂名”的丰富内涵和张力。它们与茂名百年红色革命文化、茂名石油文化、茂名荔枝文化等等茂名的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好心茂名”坚强的文化自信。基于此,笔者尝试探究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年例、茂名沉香与冼夫人的历史关系,以期了解其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机理。
一、茂名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冼夫人的敬仰而逐渐形成的民间信仰习俗。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冼夫人庙宇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2014年12月,茂名冼夫人信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出生在古高凉今茂名的我国杰出历史人物,她身历梁、陈、隋三个朝代,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和、岭南的稳定、百姓的安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一生“护国佑民”的丰功伟绩,从国家层面到民众百姓自梁朝开始被赞誉、传颂至今。我们近几年对两广、海南等地的调查发现,广东的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和海南岛冼庙遍布、冼夫人信俗广泛、盛行,广西东部的玉林市、北海市等地亦推崇冼夫人信俗。目前,茂名的冼夫人庙宇达数百座,遍布茂名城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电白电城山兜娘娘庙、电白霞洞诚敬夫人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州冼太庙、高州旧城冼太庙、化州下郭冼太庙、化州冯道村冼太庙、茂南乌石古庙、信宜镇隆冼太庙等庙宇是茂名祭祀冼夫人、开展冼夫人信俗的重要场所。
《海南冼庙大观》(主编李金云,执行主编冯健英、冯所海)收录的《宁济庙冼太夫人加封碑记》云:“……隋时谯国冼夫人……从大同至仁寿,秉节一心;自高州以往海南,招安千峒。南汉之世,锡封清福夫人。宋室推崇,又加柔惠。志书备载,灵迹弥彰。本署司前在高凉,郡民陈请,以夫人潜施保障,戡定信宜,吁恳再加封号。蒙前署抚部院郭,据情声请,详述前勋。恩纶遄贲于炎方,御笔特加乎慈佑。恐琼儋辽远,未及周识,移请札饬,所属一体,遵照用先,祀典而彰神迹。……署儋州事准补崖卅知州徐锡麟撰 同治八年五月日穀旦”。从该碑所记的史实可明确看到:古高州今茂名地是我国冼夫人信俗的策源地,且古高州今茂名地冼夫人信俗在唐、宋时期得到官方的加持。
《广东通志》和明、清《高州府志》明确记载了明、清时期官方在府治及各县建立冼太庙,并由官方主持春秋二祭,冼夫人信俗被推崇至极。《广东通志》(卷八)载:“诚敬夫人冼氏庙春秋二仲日电白县官致祭仪同名宦”。清光绪《高州府志》(卷九)载:“冼夫人庙在东门外,明嘉靖十四年知府石简建,……每年春祭(阮通志作春秋二祭),支茂名县平银四两四钱。……一在旧电白宝山下,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欧阳烈访旧址重建,每岁府遣官致祭。……高州府茂名、电白、信宜等县旧有冼太夫人庙。……夫人功胪信史、德被生民。每值阽危之际,默邀援救之灵,凡戈水旱之灾,祷祀立应。”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茂名市“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简介》中明确了“……墓城东南角的娘娘庙始建于隋代。冼夫人墓始建于隋朝,唐、宋、明、清均有重修,墓城内保存了较多的隋代建筑遗迹,是广东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朝墓园建筑实例。”2014-2016年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电白区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及丁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该所的《电白区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与丁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2016年)说:“据勘探结果分析,墓园唐时业已存在,北宋时期曾进行大规模扩建,总体来看,墓园等级颇高,推测墓园在唐、宋时期由于被追封和赐祭均进行过相应的建设。”
综上所述,可明确肯定:冼夫人信俗发祥于古高凉(高州)今茂名地区。
茂名各地每年都举行冼太诞庆典、冼太庙会等,农历正月年例、十一月廿四日冼太诞辰是茂名冼夫人信俗日期。茂名冼太诞庆典、冼太庙会中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常常进行木偶戏、跳花棚、高脚狮、鳌鱼舞、装色、麒麟舞等等茂名非遗活动。向冼夫人敬奉沉香已是新的礼赞。山兜娘娘庙已开始用沉香更替以前的旧香。
二、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茂名非遗活动、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茂名年例于2012年被批准进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年有例”“年例大过年”。茂名年例是茂名市各地年年定期举行的民间习俗节日,多在农历正月、二月举行,年例时长短则一天,长至三四天。茂名年例,与粤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年例各有异同,都是宝贵的岭南历史文化遗产。茂名冼夫人信俗经过与多元文化的历史演进融合,成为了茂名年例的主体内容。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谢子敏的《浅谈茂名年例文化》、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郭安胤的《年例》、中共茂名市茂南区委党校黄雄杰的《年例民俗的文化自觉——以茂名年例文化研究为例》等学术文章对茂名年例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谢子敏认为:有学者认为茂名年例起源最早在先秦时期, 最迟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是由古时的乡人傩演变而来。因为《论语》和《吕氏春秋》都有类似形式的记载,《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里的“乡人傩”就是农村人做年例, 穿着礼服在东阶站立。“傩”就是“傩戏”,做鬼戏捉鬼。《吕氏春秋•季东》记载:“命有司大傩,”皇上命令执掌祭祀的官员排练好乡人傩表演。《论语》和《吕氏春秋》讲到的“乡人傩”也与茂名年例的情形相似。《茂名县志》从中古直至清朝记载的茂名人民节庆形式都是乡人傩,所以现在民众口头讲的年例在古代书面记载的叫作乡人傩,即年例的古称为“乡人傩”。有年例记载的文献出现的年代较晚,清朝时期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年例”这一名词。其中对“年例”记载最为详细的古代文献是光绪《高州府志卷六•舆地六•风俗》,里面最关键的一句是“乡人傩,沿门驱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笔者认为年例的起源时间应该是南北朝的冼太夫人时期。笔者产生这种看法有三种原因: 一是年例在南北朝的冼夫人时期加入了“游神”这一标志性的新元素。二是游神是冼夫人去世后,人们按照她生前习惯,抬着她的雕像巡游村庄街道的年例例行活动,这显示了年例例行活动与冼夫人有很大的关联。三是先秦时期至南北朝时期,茂名地区古称“乡人傩”的“年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人傩”都是敬天敬神求保佑的祭祀活动,两者并未产生实质化的差异,而冼夫人元素的加入使茂名地区的年例更具有实质性的辨识度。
郭安胤认为:历史资料对年例的记载比较多。年例分布很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海南省叫军坡节(公期),在广西贺州市叫惯节(会期),在广西崇左市和越南北部地区叫侬垌节,在湖南、贵州的侗族地区叫月也,只有在岭南的粤西地区才叫做年例。年例最初起源于岭南人对冼夫人的敬仰和崇拜。一千多年来,人们为了铭记冼夫人的功绩,纷纷建立庙宇,供奉怀念。冼夫人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信仰后,各地村民为了用最好的方式纪念她,抬她神像巡游,并以祈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变迁,后来逐步加入不同的本土、外乡信仰元素以及道教科仪演变成现在的年例习俗。
黄雄杰认为:有观点认为茂名年例一是源于远古粤西地区俚人的迎神驱鬼活动,现代学者刘岚和姚雪兰等人也大都持这种观点;二是源于对冼夫人的信仰;三是源于粤西地区开春时节多种节庆活动的综合衍化,由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纪念日等节日合并举办、综合衍生而来;四是源于宗亲聚会;五是源于“姊妹看”习俗。综合各方面观点和对史料进行考证,年例最初应起源于“迎神驱鬼”。粤西先民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各村不同,各族而异,但都和谐相处、同享膜拜。被信奉供拜的神包括佛教神、道教神、民俗神和人神,其中佛教神有观音、华光、四大天王、四大金刚等;道教神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民俗神有土地公、灶君、财神等;人神有康王、关羽、冼夫人、冯公、罗大人等。
当今,已历千年的茂名年例仍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正如郭安胤先生在其《年例》中说的:年例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包含祭祀、巡游、娱乐、宴请等一系列环节。年例添了人气,旺了商机,它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结。年例是乡愁的第一归宿,所以粤西人,可以不回家过年,但不能不回家过年例。年例这一古老的岁时习俗,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茂名沉香
早在两汉的汉成帝时期就有了沉香之名的记载,《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三十六)载:“赵飞燕被(汉成帝)册封为皇后,她的妹妹昭仪在昭阳宫派人给她送来书信和丰厚的礼物,表示祝贺。信上说:‘……礼物有:……合枝李、三清木香、螺扈、麝香、沉水香(即沉香)、九真黄、鸳鸯襦及被等。’”而对沉香有明确释名的史籍有:晋朝嵇含撰的《南方草木状》、唐朝姚察、姚思廉撰的《梁书》、宋朝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览》、宋朝寇宗奭撰的《本草衍义》、明朝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等等。
《南方草木状》(三卷)载:“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其根,为黄熟香;其干,为栈香;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其花不香,成实乃香,为鸡舌香。珍异之木也。”
《梁书》(卷第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载:“林邑国者,……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沉木者,土人斫断之,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次不沉不浮者,曰祼香也。”
《本草纲目(金陵本)》(第三十四卷)载:“沉香(《别录》上品)【释名】沉水香(《纲目》)、蜜香。时珍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香。【集解】恭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天竺诸国。木似榉柳,树皮青色。叶似橘叶,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秋结实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而味辛。藏器曰∶沉香。”
茂名沉香历史悠久,有关史籍明确记载了今茂名地早在南梁朝时就已出产沉香的历史。《本草纲目(金陵本)》(第三十四卷)载:“刘恂《岭表录异》云∶广管罗州多栈香树……海北窦、化、高、雷皆出香之地……岭南诸郡悉有,傍海处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数抱,木性虚柔。山民以构茅庐,或为桥梁,为饭甑,为狗槽,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上述的“罗、窦、化、高”等州地是今茂名地,而高州、罗州是南梁朝时的政区名。
冼夫人冯冼家族与沉香渊源深厚。《广东通志》(10)载:“冯融,番禺人……每行部所至,蛮帅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辄戒其下曰:冯都老来矣……”。《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一十四)载:唐太宗问高州首领冯盎云:“你家离沉香多远?”对方回答说:“我家左右就出香树,但是那些活着的树不香,只有那些朽烂的才有香味。”上述记载更明确了茂名沉香文化的久远及辉煌。
茂名沉香树是有着优良药用、油脂用、制作艺术鉴赏品、绿化观赏等用途的乡土树种,是广东省“十大广药”之一,经济价值很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茂名沉香种植面积超过一万公顷,在电白、信宜、化州等市、区均有分布,是广东省沉香的主要产区,每年经济效益可达10亿元。在官茂有等一批老香农的带动下,电白区拥有各类沉香种植及加工企业数千家,是国内最大的沉香人工种植示范区。2013年,电白区被林业部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沉香之乡”。2018年,电白沉香被评为“好心茂名十大历史文化名片”。
四、结语
梁朝时,罗州刺史冯融出巡,所到之地的首领烧着沉香恭迎。唐朝时高州首领越国公冯盎向唐太宗进贡家乡沉香时自豪地说:我家周围都是沉香树。从梁朝到唐朝,茂名沉香与冯宝冼夫人家族相交融、相浸润、相辉映,写就了香飘千年的“隋唐嘉话”。
谯国夫人冼夫人因一生“唯用一好心”、护国佑民被岭南民众尊奉为岭南圣母而顶礼膜拜于庙堂。万世功德,代代颂扬。今天,茂名冼夫人信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生发成“好心”文化及精神,润育出“好心茂名”之茂名城市名片及文化、精神,冼夫人文化被镌铭为“好心茂名十大历史文化名片”;茂名年例经千年推崇被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白沉香经千年风霜雨露,亦芳馨为“好心茂名十大历史文化名片”。“历代祀天用沉香”(《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九),儒释道等教派举行法事时必用沉香,因此沉香被敬称为“圣香”。向冼夫人等神明敬奉由茂名沉香制成的“圣香”,是在茂名年例、茂名冼夫人信俗等茂名非遗活动中最被尊崇的礼赞。
茂名年例、茂名冼夫人信俗相互交融,并融汇木偶戏、跳花棚、高脚狮、鳌鱼舞、装色、麒麟舞等等茂名所有的非遗活动,联袂官方的冼夫人纪念活动,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强化了“好心茂名”、好心文化、茂名沉香的宣扬。国泰民安的新时代,“好心茂名”赋予茂名年例、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沉香至臻至善。冼夫人、好心茂名赋予茂名沉香千年老字号金字招牌。冼夫人、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年例、茂名沉香赋予“好心茂名”形、神可鉴的多维标识。冼夫人、茂名年例、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沉香、“好心茂名”共生共荣,浑然一体!浑然天成!
作者:戴国伟
(作者系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茂名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电白区冼太夫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关杜花
初审:许 泰
终审: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