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橘红是化州特有的治咳中药,明清列为贡品,名满天下,曾为防治新冠肺炎立过新功。
■陈红胜
化橘红是化州特有的治咳中药,明清列为贡品,名满天下,曾为防治新冠肺炎立过新功。化州市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橘红文化和橘红产业成了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品牌。化橘红的发现与人工种植之始祖是谁呢?现存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都认为这始祖是罗辩仙翁。
原生态的橘红,应该在秦汉以前就有了。后来才变成人工种植。1993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化州橘红志》载:古时化州有一位叫“罗辩”的仙人,为解民困,搭茅棚于石龙岗(后为州署),种植仙树橘红,救治病人无数,后骑白牛逆大江而去,不知所终。清代《考古辑要》卷四十六引用《郝志》内容,具体记述了这个罗辩仙人植橘的传说。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化州县志》也持这种说法,并说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
1989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橘红集》收录了民间传说《罗仙植橘》,故事说:罗辩曾患喘咳症,一个偶然机会喝了泡有野生橘树花果的石坑泉水,咳嗽渐止,而后经他多次试验,证实这种药果能治喘咳症,于是他开始人工种植,并定名为橘红,此后罗辩骑着一头白牛,顺罗江而上,用橘红为人治病。后来州人把他奉作仙人,建庵纪念他。199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茂名市志》说:化州橘红由罗辩引种于化州城石龙岗、赖家园、李家园及潘家园。罗辩无疑是化橘红发现和种植的始祖。
问题是:罗辩是不是化州地域土生土长的人呢?他是哪个朝代的?化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便有先民活动,秦汉已成为岭南通边要地。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及象郡,化州地属象郡。始皇曾令50万中州汉人南迁五岭,少数人流落到化州地域。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南方交趾之乱,有兵士落籍化州地域。东汉中期,高兴郡(今化州属该郡)人李进22岁任郡功曹,继任骑都尉、武陵太守,后升任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地域)刺史。他任职期间,促进了汉越文化的交流,中华好些姓氏逐渐融入化州土著民族中。在这些汉人中有罗氏族人(始祖颛顼),他们沿化州地域内江两岸而居。其中一条后来叫罗江者,便是因罗姓人聚居而命名的。湍流先生著的《罗江漫记》(1985年)开篇说:“罗江是贯穿化州全境的一条大川,全长90多公里,它源于粤桂边上的谢仙山和老虎尾山。因源头有罗辩村及有罗姓人沿江随水生活和散居于江滨,故得罗江此名。”目前在化州居住的罗氏族人有18000多人。综上所述,可以说罗辩的祖先是中原汉人,于秦汉年间入迁化州地域。罗辩应是土生土长的化州地域人。
罗辩生卒年月不详,据文艺界人士刘等信考证,罗辩生于280年,卒于373年,享年93岁,跨东西晋。化州市化橘红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他是晋代人,距今约1700多年,化橘红种植也从那时候开始。史载: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镇南将军檀道济,受宋文帝派遣,于凌罗江口(今合江镇地域)筑城,建罗州县,南朝梁大通中,州地置石龙郡(郡址在今河东旧城岭),并升罗州县为罗州,唐武德五年又设罗州并置罗辩县,唐贞观九年置辩州,其后从五代至宋,州地易名多次,其中辩州改而复置者三次。上述以罗辩姓或名而命名的州郡县,应该是为了纪念这位仙人的。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辩州为化州。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州守李丹把治所从河东旧城岭迁至河西,于宝山东、罗江南、鉴江西筑化州城,周长396丈,开四门。至明清两朝,州城先后扩建,形成宏伟格局,周长563丈,筑城楼,外建炮台,仍开四门。州人于城之东门侧建辩仙门,于城内建华严庵,纪念罗辩仙人。为什么说罗辩是晋代仙人呢?晋代道教比较盛行,一些道学者也是医学者,如广东博罗县的洞天福地罗浮山,就有晋代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葛洪在那里修炼,人们把这种人称为仙家。1997年10月出版的《茂名市志》关于道教的条目,明确晋代的潘茂名与罗辩乃道教人士。罗辩主张道士兼修医术。他在石龙岗搭茅棚,种橘红,讲养生之道,且以橘红为民治病,药到病除,可谓神仙。他骑白牛去传医施药,活像道教祖师爷老子骑牛西行出关一样。于是人们便把他称为罗仙翁。
晚清,化州知州龚寅有赞橘仙的诗云:
陡觉尘心到此捐,橘中应许晤真仙。不须杜曲求精舍,奚俟方壶访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