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根子镇党群联手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是村庄颜值的提升,更是乡风文明的内涵滋养。

▲老党员带头清理村中闲置地杂物。
■通讯员 赖斯冠 李洁欣
本报讯 “热心乡贤捐增的水泥,今天下午就能拉到,请村民小组长按照摸底清单,带领村民完善房前屋后水沟硬底化。”高州市根子镇高科村党委书记林通在村民小组长群上说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核心在组织,关键在发动群众。根子镇党委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主动、乡贤支持”,有效汇聚各方力量,让乡村面貌焕发新颜。
“先锋岗”带动群众“一起干”
在人居环境整治具体行动中,根子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镇250个自然村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党员示范岗”共500多个,明确党员责任区,按照“带头示范、宣传引导、服务群众、督导落实”四个维度展开整治行动。针对部分群众尚存“观望”心态的情况,高科村老党员吕应美、柏桥村老党员何增光等人率先行动,严格按照标准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彻底整治:杂物清理归置、木柴整齐叠放、拆除旧鸡舍重建美观新舍、庭院绿化美化……整治完成后,敞开家门当起“讲解员”。村民们看到后,心里有了底,纷纷照着学、跟着做。
在水贝村,何锦瑜等老党员,挽起袖子带头清理杂物、建设“四小园”。看到老党员们干劲十足,村民们也坐不住了,主动加入,将村里的空闲地变成了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小花园、小公园,形成了“一人带动一片”的生动局面。
“小板凳”撬动环境“大整治”
在近期的人居环境整治大行动中,根子镇各基层党组织用好开好“板凳会”,将议事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让群众成为环境整治的“提议者、受益者”。如,柏桥祥垌村原先仅有一条硬底化环村路,大部分巷道、房前屋后水沟未实现硬化,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对此,柏桥村党总支部通过“板凳会”与村民共商共议,引导群众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是自家事、集体事,约定“农户先整理、村级验收达标、乡贤支持水泥、群众自行提升”的激励规则。
标准由集体定,需求由村民报,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短短一个月,该村村民自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120多处,硬化巷道1300多米,乡贤捐赠的40多吨水泥也迅速到位。村民小组长收集各户建材使用计划,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带领村民完成房前屋后硬底化后,共同投工投劳美化公共区域,推动村容村貌由点及面、整体提升。
“乡贤情”汇起家园“共建力”
根子镇以“看得见的变化”和“信得过的管理”激活乡贤力量。自2024年以来,各村居利用“集中劳动日”评比奖励的资金和水泥等物资,持续提升村中环境,并持续在乡贤群、朋友圈、粤治美等平台晒出整治前后的对比图、发布评比结果,让变化“看得见、感受得到”。
一些外出的党员乡贤们看到村中的劲头和变化,也主动带头倡议捐资。如,到湾村通过“群众先出资八成、政府再支持两成”的方式,筹集了约20万元建设了600多米环村路。党员乡贤们看到村里动真格、出实效后,支持力度不断升级,逐渐从集中劳动日出资一两千元购买矿泉水、午餐的“微资助”,到捐资70余万元打造4000平方米的综合型文化广场的“持续赋能”,村中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有了质的飞跃。
“环境美”助推乡村“风尚美”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是村庄“颜值”的提升,更是乡风文明的“内涵”滋养。在推进道路硬底化、农污设施建设过程中,面对土地纠纷、界址争议等“硬骨头”,根子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蹲点攻坚”行动。如,茅坡山下村的一条巷道因二十多年土地界址纠纷长期无法打通,根子镇党委组建专项工作组,由驻村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等组团下乡,连续一周蹲点,走访协调、化解心结,最终成功打通了“堵心路”,同时解开邻里间多年的“心结”。环境美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今年重阳登山活动,浮山村的党员群众自发设立服务点,免费提供茶水、番薯、白粥等补给,服务游客超2000人次。“村里干净又美丽,村民热情又暖心,下次我还会带家人一起来走走看看,顺便体验当地的民宿!”游客的由衷赞叹使得村民们维护环境的劲头更足。
如今在根子镇,党建引领下的有效动员与机制创新,真正推动形成了“党群齐心一起干”的良好局面。一条条“同心路”不断延伸,一片片“示范角”点缀乡村,一股股“共建力”持续汇聚,让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画卷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