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中垌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小田”连片变“丰产田”“闲置地”再生“金元宝”


金秋十月,化州市中垌镇东京塘村金黄色稻浪在稻田翻滚。本报记者 邹慧 摄

■记者 邹慧 通讯员 董茗彦 杨礼圣
  本报讯秋日的化州市中垌镇东京塘村,连片稻田金黄色稻浪翻滚,机耕路笔直通达,昔日零散的“补丁地”变身“聚宝盆”。村负责人笑道:“地还是那些地,但模样和效益大不同。”村里流转500多亩耕地,推广水稻与芋头轮作,机械化让成本降低,租金上涨,村民还能就近务工增收。这是中垌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作为化州面积和人口第一大镇,中垌过去面临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等问题,如今正蹚出乡村振兴新路,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农田提质,“小田”连片变“丰产田”
  夏收芋头刚过,晚造水稻迅速铺绿。过去“耕地像盘子、农机难下地”的窘境已成历史。中垌镇瞄准耕地碎片化“病根”,累计投入1.2亿元推进农用地整治,打造“千亩方、万亩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带,智能灌溉、机耕路网、无人植保基站一应俱全。
  东京塘村把500多块“巴掌田”打包成460亩连片大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拿租金、分红、工资“三份钱”。白石、福岭等村同步推进200亩、120亩补充耕地项目,重点发展富硒水稻、特色果蔬,预计亩均增收800元以上,真正让“零散地”变身“百千万工程”的“丰产田”。

存量盘活,“闲置地”再生“金元宝”
  石岭村一处废弃养殖场,过去杂草丛生,如今通过拆旧复垦摇身变成12亩柑橘带。更令村民惊喜的是,复垦验收后产生的12亩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交易平台以每亩40万元成交,扣除成本后,村集体净得360万元,按“6
22”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农户和公益基金。“沉睡资产”一下子变成“金元宝”,大家直呼“想不到”。
  目前,全镇已完成拆旧复垦250亩,预计交易指标180亩,可反哺乡村资金7000万元以上。对低效建设用地,中垌镇实施“腾笼换鸟”,推动“工业上楼”“退厂还田”,为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预留空间,把土地存量加速转化为“百千万工程”发展增量。

要素激活,“一亩地”撬动“多元产”
  中垌镇巧妙运用“一亩地”撬动一二三产融合,让“百千万工程”跑出加速度:补齐荔枝产业链短板,兰山村精选15亩园地转为设施农用地,引入社会资本3000万元,建设集预冷、分拣、交易、电商直播于一体的荔枝集散中心,预计明年荔枝季投用,可辐射周边5万亩果园,年交易金额突破5亿元;保障玩具企业扩产,山口垌村明星玩具订单激增,厂房告急。镇村工作专班9天完成9.82亩扩建用地青苗补偿、群众签名、报批报审,让企业“零等待”开工。企业再投1亿元建设智能车间,新增就业岗位400个,并计划在化州布局二期项目;打造农文旅融合板块。东京塘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观光采摘园、冷链仓储、工业用地等项目同步推进,形成“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旅游”全链条,预计带动3000多名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可持续动能。

生态增值,“荒坡岸”变身“绿客厅”
  土地整治不仅做“加法”,更做“乘法”。中垌镇将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同步规划,已完成500米河道清障、护岸绿化,新建滨水绿道、骑行道1.2公里;圩镇中心20亩低效用地正升级打造“绿美生态公园”,配套篮球场、儿童乐园、夜景灯光,建成后将成为群众休闲打卡的“城市客厅”。
  土地整治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其核心在于让每一寸土地产生多元价值。下一步,中垌镇将深化“土地整治+产业导入+生态增值”模式,持续为“百千万工程”提供要素保障,让田野更有希望、乡村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