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点亮茂名万家灯火

走进茂名供电局国企开放日,感受智慧电网新魅力


供电人员介绍“梦达1号”智能巡操机器人工作情况。

媒体记者走进化州110千伏新安变电站采访。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池榕通讯员叶泽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岑稳

  在国家“双碳”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目标指引下,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能源电力的未来。11月5日,在南方电网广东茂名供电局举办的“国之大者铭于心万家灯火践于行”国企开放日活动中,记者走进智慧电网一线,近距离感受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传统电力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惊喜。从精准操控的机器人到破解山区用电难题的柔直方案,从构建农村新型电力系统的“351”模式到运筹帷幄的“配网一张图”,一系列创新成果生动展现了该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卓越成效。

1 新模式破解光伏消纳难题
  走进化州市新安镇,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光伏发电设备随处可见。光伏数量多且分散,并网难、消纳难、管理难等问题随之出现。为系统性地破解这些难题,茂名供电局以新安镇为“试验田”,创新打造了“351”农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模式。
  “3”指的是三种并网模式。针对不同场景,构建光伏分散并网、交流汇聚、直流汇聚三种标准化接入模式。茂名化州局生计部副经理余红表示,两种交流和直流汇聚再并网的模式,其最主要是运用在屋顶光伏分布相对分散且发电容量较大的场景下,光伏的有序并网、汇聚并网,让并网点尽可能减少,让屋顶光伏尽能够可控。
  “5”指的是五种新能源消纳模式。包含单台区单变消纳模式、单台区双变消纳模式、双台区交流互济消纳模式、双台区直流互济模式、多台区集群消纳模式。这五种模式为绿色电能构建了灵活的“消化系统”,实现了台区内部乃至跨台区的能量智能调度与平衡,系统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比提升30%以上。
  “1”则是茂名供电局基于南网智瞰自主开发的“配网一张图”应用。该应用就像统筹全局的“智慧大脑”,它精准地解答了配网“停电在哪里、负荷在哪里、低电压在哪里、风险在哪里、线损在哪里、三相不平衡在哪里、用户诉求在哪里”这“七个在哪里”的核心问题。广东电网公司茂名高州供电局宝光供电所曾利用该“大脑”1个月便完成了7处低电压整治。与过去靠人工排查耗时费力相比,现在通过“一张图”,指挥中心可以实现了对配网故障的快、狠、准搜寻与处置。这个“1”用在光伏消纳上更是游刃有余,在“一张图”中,可以观测光伏台区负荷电流电压情况等等,通过不同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对电网进行实时诊断,不断提升可观、可测、可控水平,有力提高配网运营管理能力。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新安镇实现了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应并尽并、能并早并”,屋顶光伏100%安全可靠消纳,全镇光伏装机容量已达37兆瓦,每年为农民稳定增收433万元,为系统解决乡村屋顶光伏“消纳难”问题提供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2 机器人、无人机打造无人化运维
  在化州市新安镇变电站高压室内,记者见到了此次开放日的“明星”——基于手眼伺服技术的变电站智能巡操机器人“梦达1号”。
  “‘梦达1号’是2023年开始筹备,今年5月开始试运行,8月正式启用。”茂名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河东巡维中心站副站长、三级拔尖技能专家苏金燕介绍说,自从启用了“梦达1号”,运维时间从每次2小时降低到30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降低了运维风险。
  长期以来,继电保护装置上的细小按钮精准操控是高压室运维中的一大难题,依赖人工不仅效率低,也存在安全风险。“梦达1号”成功破解了这一痛点。它融合智能视觉系统与激光雷达有轨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开关柜内外的精细化、可视化扫描。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创新性地开发了专用后台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可以远程同时查看可见光、红外测温、深度摄像头等多维度数据,并通过拟态键盘映射保护按键,远程仿真操作保护装置,就像在操作一个真实的键盘,确保了操作的精确与安全。“梦达1号”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高压室运维进入了“无人值守、远程精操”的新阶段。
  地上有机器人,天上有无人机。今年9月,茂南供电局输变配无人机联合巡检示范区首套无人机机巢系统完成航线验证与试飞。这意味着茂名供电局电网设备运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们在电网运维领域,正通过‘输变配联合巡检’模式,重塑传统的巡检作业方式。”在茂名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智能作业班副班长柯程皓向记者介绍说,该模式统一规划网格化巡检网络布局:通过网格化部署无人机固定机巢,实现巡检半径8公里内输、变、配电设备的全覆盖,构建“共享机巢,一机多巡”工作网络。“过去在地形复杂的区域巡视,带着各种工具和装备爬山涉水,不止辛苦,效率也很低。现在通过电脑操控无人机,查障精准,体力负担也减轻了。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上。”
  据悉,该局目前已在袂花站、鳌头站、曙光站、谢平岭站、茂名站完成5个固定充电机巢的布置工作,今年计划完成42台固定充电机巢安装。

3“能量快递员”精准投递优质电源到偏远山区
  对于信宜市这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用户分散,供电半径长,零散的低电压问题曾是电压质量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常规的台区拆分方法在此地往往是“大牛拉小车”,投资大,建设难度大,时间长。
  面对这一挑战,茂名信宜供电局探索出了一套创新的“柔性直流综合调压新方案”。该方案犹如一位智慧的“能量快递员”,其核心在于:将三相交流电接入柔性直流装置,转化为± 375V的直流电,通过线路传输,在线路末端再通过柔直装置转换回交流电。
  这一“交一直一交”的转换,妙处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低压线路损耗达60%,同时,相比于新建台区,该方案能够减少80%的治理投资,施工时间减少70 %,又好又快地确保客户供电质量。直流输电方式特别适合长距离、小功率的能源输送,有效解决了因线路细长导致的末端电压偏低问题,精准地将稳定、优质的电能“快递”到偏远山区的每家每户,用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点亮了山区的灯火。
  从解决具体难题的“梦达1号”“柔性直流”,到构建系统方案的“351”模式,再到革新运维模式的联合巡检,茂名供电局的这些创新实践,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相互关联、系统推进的创新体系结晶,共同勾勒出未来智慧电网的清晰图景。在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茂名供电局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与机制保障。该局构建了“人才+团队+项目”的创新团队培育模式,激发了科研团队的活力。近三年来,其发明专利拥有数从66件增长至108件,增幅达63.64%;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数从6项提升至22项,增长267%;成果转化收入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