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非遗半小时第二十二场
品味电白“沙琅三绝”的传统制作技艺

现场非遗展演,传承人与观众互动。
■文/图 记者 欧梦霞 黎雄
本报讯 11月1日晚,茂名非遗半小时第二十二场展演在市文化广场大舞台精彩上演。本次活动以“舌尖上的非遗·时光酿造的沙琅三绝”为主题,集中展示了电白沙琅三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豉、豉油和粉皮的传统制作技艺,带领观众走近这些承载历史与匠心的味觉记忆,一同品味时光沉淀的醇香,感受传统手艺的温度与魅力。
现场展示“沙琅三绝”制作技艺
当晚,沙琅豆豉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敏菲、汪林聪现身展演现场,展示豆豉制作的工具及讲解沙琅豆豉的制作技艺。
沙琅豆豉制作历史悠久,其工艺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制作过程选用当地优质黑豆,经蒸煮、自然发酵、晾晒等多道工序,全程依靠手工完成。发酵过程依赖阳光与山泉水,历时约30天,形成其特有的风味。
李建宾、汪亚原是沙琅豉油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们为现场观众展示沙琅豉油的酿造器具及讲解它的制作技艺。
据《电白县志》记载,沙琅豉油在宋元时期已开始生产,明清时期逐渐在粤西地区流通。其制作延续“日晒夜露”的传统方式,酿造周期长达180天,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形成醇厚口感。
沙琅粉皮传承人杨广汉、杨晓恒携带簸箕登场,现场解密如何用簸箕制作薄如蝉翼的粉皮。
沙琅粉皮制作技艺源于宋元时期,至明清已成为当地代表性食品之一。制作选用本地籼米与山泉水,经由浸米、磨浆、蒸制等八道工序完成。蒸制过程中需在约30秒内完成一次揭皮,以达到薄而透的质地。2017年,沙琅粉皮获评“广东老字号”称号。
非遗传承人分享技艺传承历程
随后,主持人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分享他们几十年坚守非遗技艺的心路历程,探讨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从祖辈传承到现代创新,感受非遗背后的人文温度。“这些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功夫深,背后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啊!”市民梁先生被这些技艺所震撼,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豆豉、豉油与粉皮三项技艺共同构成了沙琅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2021年同时入选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出其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传承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断加强市民对我市非遗文化的了解,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主动担任茂名特色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当晚,活动特意准备了精美礼品,通过有奖问答环节派送给市民,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更多关于“沙琅三宝”、城市文明和“百千万工程”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