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敬老 弘扬美德


王如晓(市区)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九九”重阳节又来临。喜值重阳齐敬老,欣逢盛世共尊贤。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都希望老来受尊重受人敬。退休后的每年这时候,我会应邀参加各种敬老活动,其间会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动不已,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已有在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谢天地、谢祖先的活动。相传,到西汉又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所以,求长寿及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后来又发展到重阳“踏青”、重阳“辞青”等活动。而真正有史记载重阳节的,却在魏晋时代。据曹丕《九月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思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立,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晋代,又由大文豪陶渊明发起重阳赏菊饮酒之俗。直到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敬老活动得到进一步提倡和加强。到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通过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老人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有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很多,最为盛传的要数东汉时期桓景杀除瘟魔,为民除害的故事了。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欣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瘟疫早已“纸船明烛照天烧”。更可喜的是,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举办“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开展关爱慰问、送温暖、组织外出参观等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传递对老人的关爱。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教育后代懂得知恩图报,使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自己身为老人,亦要有长者风范,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难移白首之心”。为社会为家庭继续发光发热,犹唱夕阳无限好,焕发青春再续航。同时希望各级各部门多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让老人安享幸福快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