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身边好人
守正创新赋能国家级非遗“化州跳花棚”焕发新生
——记“广东好人”宁钰萍

宁钰萍教青少年跳花棚。
本报记者 文华春
宁钰萍,这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性,不仅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三中学音乐、舞蹈教师,更是国家级非遗“化州跳花棚”茂名市代表性传承人。从2004年开始,她怀着对“化州跳花棚”的无限热爱,倾尽所能投身于其保护及传承事业上,用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匠心精神,为非遗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宁钰萍荣获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荣誉称号。近日,记者来到化州市采访了这位“广东好人”,深深感受到她对“化州跳花棚”事业的执着追求。
薪火相传:从“跳花棚”学生到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自2004年拜师“化州跳花棚”国家级传承人张振谦以来,宁钰萍以二十载执着坚守与匠心创新,让这一濒临失传的非遗艺术重新焕发生机。2019年1月,宁钰萍被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命名为茂名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州跳花棚”代表性传承人。她17次深入发源地长尾公村,如考古般挖掘梳理其历史脉络、动作唱腔与文化精髓,熟记三十六种面具图样、十八科表演流程,为非遗存续保住根脉,使“跳花棚”成为茂名乃至广东的鲜活文化名片。
宁钰萍说“非遗的生命力在民间”,因此,她一直致力推动非遗走进校园与社区。她协助建立了7个校级实践基地,创编“跳花棚课间操/早操”,让青少年在日常律动中感受到非遗魅力;将传统改编为广场舞,在全市13个镇(街)巡回推广,吸引了4000余名群众参与,让这一古老艺术“跳”进寻常百姓家。为了壮大跳花棚队伍,宁钰萍通过专题讲座、公益培训班、言传身教等形式,培养了一万多人的跳花棚传承中坚力量,在发源地长尾公村培养了一支13人的传承队伍。
精益求精:坚持守正创新,把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
宁钰萍说“保护不等于固化”,她践行“守正创新”原则,赋能非遗焕发新生。她从表演内容、表演形式、传播方式三方面指导改编“跳花棚”,并担任其中灵魂角色——“长老”舞者。2024年10月,化州市橘红博览馆迎来第一场守正创新展演,这一展演因为观赏性高、艺术性强、舞台效果好,得到了省级、茂名市级领导及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成为国家非遗代表的成功范例。同时,宁钰萍创编的22个作品斩获省、市级奖项,受邀赴27个城市展演,助力这一非遗项目从地方走向全国。
宁钰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或参与4项省市级课题,发表12篇省级论文,参编1部非遗教材、主编2部校本教材,为非遗传承筑牢学术与教学根基,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使命担当。
无私奉献:积极探索不求回报,恪尽职守彰显担当
对于未来,宁钰萍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希望争取地方政府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提升非遗“化州跳花棚”的影响力,探索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性。21年来,没有任何报酬,宁钰萍默默扎进国家级非遗“化州跳花棚”的传承、推广工作中,既守护了地方非遗舞蹈文化,也打造了茂名非遗文化的名片。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热爱非遗文化的人,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去守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正是有了无数像她这样默默耕耘的人们,才使得我们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宁钰萍毫无保留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非遗传承事业的精神也在深深影响着身边人,在她身上不仅体现了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奋进底色,更展现了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