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丰收节邂逅三农微短剧:
高州以“小荧幕”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林小萍 实习生黄意凌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近日,高州市以“三农”微短剧为创新载体,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振兴”双轮驱动,举办“微剧映三农·荔乡庆丰收”系列活动,既展现农业丰收成果,更探索出一条“影视+农业+文旅”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活动聚焦:丰收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当日,高州以多元活动掀起乡村文化热潮。微剧映三农·荔乡庆丰收——2025广东高州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暨“三农”微短剧创作大会汇聚行业专家及影视机构代表,探讨微短剧风乡村振兴路径。同时,现场举行滩底村三农微短剧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同步成立联合创作工作室、创作研究院及国际创作中心三大核心机构。仪式上,特聘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主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艺术总监张华山与北京大学电视台原台长、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华夏之光专项基金秘书长史俊英担任“名誉村长”,形成“专业人才指导+本土团队实践创作”的创新模式。“当微短剧遇见丰收”——“三农”微短剧创新发展思享会议聚焦行业前沿。自媒体推荐官、影视爱好者、泗水镇代表等围坐研讨(如图)。会议围绕“微短剧如何成为区域特产品牌传播工具”“流量转化路径”“高州荔枝主题微短剧创意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形成系列创新思路。
创新实践:“三农”微短剧里探索“滩底实践”
作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高州“三农”微短剧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据悉,自2024年以来,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作为高州市锚定“中国‘三农’微短剧第一村”目标的实践村,依托当地农业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拍摄基地,形成从剧本创作到场景制作拍摄的“一站式”服务链条,完成180栋农房影视化改造,建成荔枝古法烘干坊、唐风驿站等18类特色拍摄场景,吸引30余家制作机构入驻,拍摄的《荔乡新梦》《荔仙千年宴》等百余部微短剧全网播放量超1000万次。此外,高州市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培育本土人才120余人,带动超300名村民参与短剧拍摄。同时,推出“微短剧同款打卡线”,2024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成果印证:丰收节里看“高州答卷”
农业根基稳。2025年,高州市荔枝销售产值超36亿元,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9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22.2亿元;龙眼产量预计超32万吨,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融合动能强。柏桥服务区打造“交农文旅商”融合新标杆,入选广东省2025年度文旅促销费优秀案例。高州“村BA”实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良性循环,赛事期间推动周边摊位日均营业额超2000元。滩底村激发“微短剧+三农”融合创新活力,形成“剧组进村、游客进门”新常态。
富民成效显。柏桥村创新“点状供地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超100个,年营业收入约3000万元,成为“亿元村”。滩底村短剧经济推动村集体收入增至4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柏桥服务区自开通运营以来,累计吸引总车流量72.7万车次,周边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
此次丰收节系列活动不仅是一场农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检验高州市“百千万工程”落地成效的重要窗口。高州将持续推动文化资源与特色农业产业有机融合,朝着“农民主体、文体赋能、城乡共融”方向推动高州高质量发展,夯实“滩底实践”和“高州模式”引领示范效应,以“三农”微短剧为小切口,讲好荔乡振兴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