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信息通过“乡村大喇叭”传递到村头巷尾
■记者 文华春 通讯员 陈杨官 董天忠
本报讯“台风‘桦加沙’将于24日下午到夜间登陆台山至湛江沿海,化州将有特大暴雨、阵风13级,请全体市民立即加固门窗、储备物资、远离危险区域!”9月23日清晨,化州市39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乡村大喇叭”同时响起,循环播放的化州方言版预警响彻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墟镇集市。这条带着乡音的提醒在数小时内抵达全市各自然村、30余万户群众耳中,成为迎战超强台风的第一声号角。
预警信息“事件化”,大喇叭发挥大作用。面对超强台风正面来袭,化州迅速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将“大喇叭”作为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化州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连夜录制4条化州话音频,涵盖台风路径、“五停”指令、避险口诀等内容。每条音频不超过30秒,简短有力。
应急响应“人物化”,立体传播网络全覆盖。在下郭街道主要商住区,执勤民警驾驶警车穿行街巷,警灯闪烁,车载喇叭与固定喇叭形成立体声网。有市民表示:“用本地话讲本地事,特别有说服力。”
据统计,23日当天全市累计播放预警音频超18万条次,平均每名群众收听6次以上。
防控效果“故事化”,乡音传递温暖与力量。高频“乡音”换来群众自觉行动。截至23日20时,全市低洼地、危房户等危险区域400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300余处广告牌、塔吊完成加固;500余处易涝点提前布防。沿街商铺自觉关门歇业,农贸市场提前休市,城乡公交全面停运,真正实现了“喇叭一响、五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