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1905艘渔船返港,转移群众2.4万


■记者 严志强 通讯员 电组宣
  本报讯
台风“桦加沙”逼近粤西沿海之际,电白区已笼罩在狂风前奏的呼啸中。电白区2万余名党员干部闻“风”而动,以“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战斗姿态,在渔港码头、地质灾害点、低洼村落构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防线”。截至发稿前,1905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2.4万名群众安全转移,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让党旗在防风一线高高飘扬。
  争分夺秒转移:把好群众生命安全关
  “阿婆,台风要来了,我们送您去安置点住两天!”电白区旦场镇大伞岭村的村道上,村党总支部书记邓荣兴正带领党员先锋队排查低洼地段,并将独居老人转移至安置点。在电白,这样的“生命接力”在22个镇街同步上演,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敲门行动”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陈村街道应急队员在巡逻时发现,群众李女士因电动车没电被困环湾路。狂风中,队员们合力将车抬上皮卡,护送她安全回家。“本想打电话叫拖车,没想到你们就来了!”李女士感激不已。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防风期间不断涌现:霞洞镇党员蹚水转移群众,七迳镇干部攀上高树砍伐危险枝干,水东街道用警示带围蔽危险路段……电白区共设立389个安置点,配备折叠床、热水、三餐及医疗服务,让转移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
  严防死守排查: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所有渔船必须确认锚绳加固、船员全部撤离,缺一不可!”在水东港码头、东山渔港,电白区农业农村局党员突击队逐船检查,电子屏滚动播放防风警示。截至发稿前,电白实现渔船回港、人员上岸“双百”目标,3891名海上作业人员全部上岸。与此同时,罗坑水库开闸预泄腾库,70宗水库、38宗小水电站落实24小时巡查,党员技术骨干驻守堤坝监测水位变化。
  陆上防御同样紧锣密鼓:电白区公安分局200余名警力协助转移沿海群众;城管部门拆除危险广告牌88个,加固树木1898棵,修剪树木14034棵;交通部门对水东湾大桥等实施交通管控;供电、通讯应急队伍随时待命。在旦场镇,钩机轰鸣着拆除危旧房屋;坡心镇党员在沙琅江隐患段设置警戒线;南海街道巡逻队劝离海滨游客……全区累计排查隐患点2300余处,整改率达100%。
  党群同心坚守:搭起风雨中的坚实依靠
  “有党员在,我们啥也不怕!”陈村街道中心小学安置点内,78岁的张阿婆盖着崭新棉被,看着大屏幕播放的电影。安置点不仅提供免费食宿,还有党员志愿者和义诊医生轮班值守。在沙院镇安置点,党员干部与群众拉家常、问需求,收集到20余条民生建议。电白区46家保供企业按日常2—3倍量投放物资,嘉荣超市日均供应10吨大米、2吨青菜及蛋品、1吨肉品,市场价格平稳,群众“菜篮子”满满当当。
  三防指挥部内灯火通明,电白区领导坐镇指挥,各部门实时会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从沿海到山区,从城镇到乡村,红色身影在风雨中穿梭,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屏障。正如岭门镇群众所说:“看到党员红袖章,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面对台风,电白区党员干部在一线坚守。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2万余名党员筑起“红色防线”守护着百万群众的平安。风雨同舟,党群同心,电白以坚实的臂膀迎接风雨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