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躬耕茂名写春秋
老干部和专家学者动情评鉴《茂名故事》
近日,由茂名日报社、广东人民出版社、茂名市图书馆主办,茂名市作家协会协办的《茂名故事——何炜明杂文故事选》新书分享会圆满举行。三位特邀嘉宾带领现场读者、市民和小记者一起读书,品味岁月悠长,缅怀前人扎根茂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何炜明
《茂名故事》作者,茂名油城早期建设的拓荒者之一。曾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曾为省委宣传部编纂出版《创业者的足迹》《禁毒文艺作品选》《禁毒手册》,歌颂体《今日广东》等。撰写地方历史著作《油城春秋》《浩劫记事》《渔樵杂录》《油城轶事》《龙卷风》《门第书香》《回望鼍江》《油城历史钩沉》《披荆斩棘话当年》《难忘的故事》等10部
今天来了很多老同志、新朋友,我感到很受鼓舞。我写这本书有几个原因。
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的父亲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他给我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比方说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等启蒙教材。他用这些教材来指导我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了基础,有了底气。后来读中学后,我读了很多古文,优秀的古文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为我后来关心国家、地方的历史,打下了一个思想基础。比方说我读了文天祥的《正气歌》,他在敌人的屠刀前舍生取义。他这个底气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他懂得我们中国的故事,历史上的那些名人是怎么为国家为民族牺牲奋斗的。它里面有两句是这么说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这些都是文天祥《正气歌》的底气。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就像帮我充电一样。
因此,我养成了积累资料,了解历史的习惯。我从土地改革时期,70多年前就注意收集资料,我把土改时粤西、高雷、茂名的简报收集起来,积累了200万字的资料,现在已经全部整理出来了。这也是我为什么有能力、有兴趣来写茂名历史故事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因为有党的指导和号召。在职的时候,党中央要编写地方志,市委将这个重任交予我,而我因为有过去的思想基础,也很乐意做这件事。后来党中央号召把历史写出来,写地方史写村史写家史。希望我们不忘过去,为后代传达历史的声音、民族的声音。这样就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也应该在这方面再做点工作,所以退休以后,就投入写历史这项工作中。
三是我在茂名生活了74年,茂名是我第二故乡。这74年来,我的思想受的感染,受的教育,受的启发很深,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普通民众普遍不清楚茂名发展历史,不了解先辈遭受的苦难,这是很大的遗憾,我认为应该补上这一缺陷,把茂名的历史编成一本书。
同时,我也想教育我的后代。我把儿子孙子带到阳江老家去,在那个我受党的启蒙教育的地方,现场教育他们。他们回来后深受感动,认为我积累了那么多材料,应该把它们运用起来,发挥作用,建议我编一本书。这个想法出来后,省市有关部门的同志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还有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他们热情认真负责鼓舞了我。因此这本书就和大家见面啦!
邓刚
曾任茂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先后担任茂名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和茂名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
他既是历史创造者又是记录者
周恩来同志说,老同志要把自己亲自的经历写下来,传至后代。郭沫若曾为方方同志的书《三年游击战争》写序,称赞方方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记录者,难能可贵。这段话放何炜明身上也很合适。
何炜明同志1952年从南方大学来到茂名,一直在茂名工作到退休直到现在,难能可贵。他勤奋进取,善于创作,现在已出版了10本书。《茂名故事》这本书首先记录了茂名建市前期各种艰苦奋斗工作,还记录了建市后的艰难困苦成长,第三部分记录了市管县后直到今天,城市发展历程。
那时候很艰苦,但是为了建市大家做了很多工作,我参加了地质勘探,写报告等等。记得当时开采了几百吨油页岩运到抚顺炼油厂试炼,为建市做准备。
建市后遇到很多困难,那时候我们茂名很小,我原来住在河西,有位外来同志问我,茂名市中心在哪里?我说就在这里,他惊讶了!茂名这么小啊!当时马路就两条。市管县后,公共城市发展为现代化城市,河西搬河东,5年时间,就把河东这块框架建起来了,现在和电白连起来了,茂名越来越大了。
我在这里工作几十年,算老茂名了。我为茂名奋斗了几十年,也将继续在这里奋斗下去。我有一个目标是干到100岁。今年我96岁,还没到,我争取一定要干到100岁,100岁以后再说。
姚国军
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广东冼夫人与非遗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冼夫人与非遗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
《茂名故事》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读完何炜明先生的新书《茂名故事》之后,我肃然起敬。何先生年过九旬,笔耕不辍,退休之后几十年为茂名倾情写作,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令人感动,何先生的写作堪称“躬耕茂名写春秋”,让我们后辈得以知道茂名的艰辛岁月和发展历程。《茂名故事》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是为茂名的百年社会变迁留存珍贵的史料。何先生的《茂名故事》特别注重田野调查,例如在《“火水石”的发现与心酸》中提到,何先生曾走访了一位80多岁的村民,得知多年前日本人曾经派人来到茂名,在这边开挖油页岩,用盒子装上,从水东运出去。日本人来茂名窃取资源,被何老先生记录了下来。这是历史“发现”,其中的“心酸”是作者的“心酸”,也是茂名的“心酸”,还是民族的“心酸”。除了田野调查,何先生费尽周折在各地图书馆、档案馆中查找大量关于茂名的史料,数据翔实,有些篇章甚至直接可以当成学术文章来读。
二是为茂名的社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事例。社会治理关键是人,是什么人呢?是公务员、人民公仆。在《防寒之夜》中,一个寒冬之夜,两位检察官步行赶赴偏远山村,挨家挨户叫醒村民,采用多种方法实施护苗行动,干到鸡叫时分才卧在农家稻草堆里小睡片刻,结果被冻醒。这就是茂名老一代干部“辛苦我一个,造福百户人”的优良作风。有这样的人去领导,社会治理才会走向美好。
三是为茂名的好心文化注入人间烟火气。何先生的《茂名故事》有多篇属于生活散文,文风朴实,情感真挚,类似《项脊轩志》《背影》的风格。在《蜗居岁月》中,何先生讲述住房的亲身经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溶洞风情”,其条件之艰苦超出想象。
四是为茂名的城市文明建设提供闪光的注解。茂名有故事,故事就藏在街头巷尾。书里边提到高凉路、光华路是怎么来的,看了书终于明白路名蕴含的深意,这就是茂名的城市文明。
如何传承和发展茂名的文化?第一是不断地丰富充实茂名历史文化数据库“讲实茂名故事”;第二充分地利用历史文物、地方风物“讲活茂名故事”;第三组织文化艺术界“讲好茂名故事”。“讲好茂名故事”,需要更多像何先生一样的人,为茂名写作,写好心茂名。
赵瑞艳
广东人民出版社产品经理,《茂名故事》责任编辑
“三同”精神打动了我
在整部《茂名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何老笔下关于“三同”精神的细节描写——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真实场景。他们睡在稻草铺上、共饮塘坝水,一起在荒山上开垦建设。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干群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更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力量。这种朴素而深厚的情感,让我深刻感受到何老笔下历史的温度与人文的厚度。来到茂名,我参观了露天矿生态公园,得知周边成千上万棵树是茂名各单位企业捐种的,我认为这也是“三同”精神的一个传承。这么多年来,每一个茂名人身上都传承着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在这种力量的加持下,茂名一定要会越来越好。
在编辑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何老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他曾多次自费前往北京中央档案馆,亲手抄录原始文件,只为确保每一个史实的准确性。有一次,为了核实茂名首任检察干部的任命时间,他反复比对多方资料,甚至联系当年的老同事确认细节。他说:“我不能让‘带病’的历史继续流传下去。”这种近乎严苛的治学态度,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责任编辑的使命——不仅要传递故事,更要守护真相。
今天活动现场的邓老、何老虽然年过90,但依然奋战在文化工作事业的前线,他们不光是老年人的代表,是茂名人的代表,更是全国严谨治学、奋斗不息的一个代表,我以后一定要向各位前辈继续学习。
读者精彩发言
原广州军区衡阳警备区副司令员林文波:
何老为我们留下了一座非常珍贵、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书中通篇没有空洞说教,却完成了最生动的教育;它忠实记录的是过往历史,照见的却是广阔未来。
茂南区党史地志史专家、《茂名石化志》《茂名石化图志》编辑张凌云:
严谨、认真、客观、真实,这是何先生写史最大的特点。他说不能让“带病”的历史留给后人,不忠实地记录历史,就对不起这座城市的人民。这些话言犹在耳,值得铭记一辈子。
茂名市茂南区金花幼儿园园长林茜茜:
薪火相传,何先生把历史传下来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可以把茂名故事转化成视频传播开来,还可以编成教材走进校园,把茂名历史传给后代,传给子子孙孙。
文字整理/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池榕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