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大坡镇双桥村

擘画“竹韵茶香”新图景 打造山区典型村振兴样板


大坡镇双桥村。

■记者 董玉奎 通讯员 梁日荣
  本报讯
位于平云山东麓、曹江河畔的高州市大坡镇双桥村,正以其生动的实践,书写着“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的精彩篇章。这个距高州市区45公里、拥有3289位村民的村庄,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交通优势,以“竹韵茶香、森林乡村”为建设思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村容村貌与集体经济发展双双实现显著提升。

  规划引领,擘画发展新蓝图
  双桥村作为大坡镇的“南大门”,是连接镇区与高州市的重要节点。自典型村培育工作启动以来,该村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提出“交通引领-产业聚集-生态示范”发展模式,构建起“一核一带双门户”的总体布局。
  “一核”即农房风貌提升核心示范区。以垌美村小组徽派风格农房为典范,正向坑湴、学堂村小组延伸拓展,通过“微改造”实现连片提升,打造全镇农房管控样板区。“一带”指曹江河农业观光示范带,通过科学划分种植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经济高效、宜业宜游的岭南特色农业综合体系。“双门户”则通过升级改造入口迎宾广场、推进农家乐和平云大道等项目,打造亮丽乡村门户,汇聚商气人气。

  基础设施提质,筑牢发展根基
  在典型村建设过程中,双桥村高度重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近期,该村累计完成道路硬底化建设2公里,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和农产品运输效率;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安装太阳能路灯305盏,实现了主要村道和公共区域的亮化全覆盖,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夜间出行路,更点亮了乡村的夜经济前景。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乡村振兴显实效
  在典型村建设过程中,双桥村聚焦“塑风貌、铸文魂、兴产业、添绿韵”四大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农房管控方面,推行“一村一策、公约约束、挂牌监督”机制,确保新建农房合规统一。同时分类施策整治“赤膊房”,计划年底前完成17栋农房外立面改造,并推进“光伏+建筑”项目,实现核心区风貌提升全覆盖。
  乡村治理方面,创新采用“三治融合”模式,结合村民积分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今年以来已开展集中人居环境整治46场次,到小学组织“小手拉大手”保洁互动8次,发动乡贤捐款修建硬底化村道300米,全民参与氛围日益浓厚。
  产业发展方面,茶花种植面积达300亩,正借力省农科院技术帮扶向500亩目标迈进,攻关高端品种种植技术;有机山薯产业推行“规范标准、散户管理、整体销售”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保价保量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规模企业年营业额逾500万元。
  生态建设方面,高质量完成年度植树任务,种植景观树230余棵,新增草坪840平方米;打造古树公园,保护80余棵百年古芒果树,建成集观光、科普于一体的保护园区。

  夯实基础,展望未来新发展
  尽管成效显著,双桥村也清醒认识到要继续夯实基础:优化青年外出务工导致老龄化突出的人口结构;部分村小组基础设施陆续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双桥村将着力构建平云山东麓乡村生活圈,串联周边旅游资源节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生活圈;提升村集体收入使用效能,科学统筹资金升级基础设施;强化村民主体作用,推广党员设岗定责机制,加大村民积分制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