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文化塑城”工程成就回眸


  玉林市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叙事能力。自文化塑城工程实施以来,获中央级媒体报道5900余次,自治区级媒体报道6700多次。图为央视直播玉林十字街跨年活动。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林声远摄)

  玉林市以“一节一周一街一戏”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图为“龙腾端午·虎竞玉林”2025年玉林市龙舟邀请赛在玉林园博园玉东湖擂响战鼓。历经数年打磨,龙舟精神已融入玉林人民的血脉。(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金泰摄)

  玉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创建,推广“家有喜事”新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图为2025年玉林市“鬱上囍事百年好合”青年集体婚礼。(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翔摄)

  玉林市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印刷、陶瓷、服装、编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图为“世界裤都·织造未来2024中国(福绵)牛仔时尚之夜暨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牛仔裤发布仪式”在玉林·福绵生态纺织服装产业园举行。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诚摄)

玉林市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在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等领   域推出一批具有玉林气质、传播广泛的文艺精品。图为杂技《软钢丝》斩获俄罗斯第七届马蒙捷诺克国际马戏节金奖和2024年意大利拉蒂纳第25届国际马戏节银奖。资料图片

玉林市创新推出“玉见 春风”等理论宣传品牌,培养基层宣讲名师,借助短视频、微宣讲、村村通”广播等多元方式,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图为玉州区“玉见·春风”宣讲团在玉林市“十字街”通过故事、朗诵、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示范理论宣讲。(资料图片)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彦臻

  玉林市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延续了历史文脉,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24年6月,在万花楼旧址上建设的万花楼文旅综合城项目开放,成为粤剧等传统文化传承的场所。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金泰摄)
  走进广西玉林,一场文化的“破立之变”在骑楼深巷间正悄然发生。2023年6月以来,玉林市委、市政府依托“鬱”文化底蕴,全面启动“文化塑城”工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落笔绘卷,书写以文化赋能城市、产业和民生的精彩篇章。
  两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和大力推进下,全市上下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以“伟大思想凝心铸魂、文艺精品创作、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发展、公共文化供给扩增、“城市记忆”建设、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讲好玉林故事”等“八大行动”为抓手,推动玉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推进“以文铸魂、以文兴产、以文惠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城市热度提升了3倍,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干部群众精气神焕然一新,玉林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玉林十字街的焕新,成为这场文化蜕变最生动的注脚。借助城事文化艺术节,沉睡的老街被唤醒:龙狮欢腾、木偶戏婉转低回、茶泡清香四溢——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烟火气中重获新生。粤曲悠扬与潮流市集碰撞,万花楼前古韵与新潮共鸣。九曲巷、泉塘巷等背街小巷,一跃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地”。
  文化的活力,亦在虚拟与现实中共振。两年来,玉林端午热闹非凡,“玉林赛龙舟”“龙腾狮舞鬱立潮头”等话题冲上微博全国热搜,浏览量突破2.8亿;10多家平台同步直播龙狮争霸和十字街时装秀,吸引数百万网友线上观赏。而玉林各地举办的乡村音乐会、稻田艺术节,用“沾泥土、带露珠”的演出,让质朴乡音响彻岭南。
  文化基因更澎湃为发展动能。“兴业茶+北流陶瓷”“陆川猪+陆川铁锅”“牛文化+牛腩粉”等一批创新融合模式,推动产品与品牌走出深巷、走向全国。“非遗+文创”“文化+商贸”正逐渐成长为驱动玉林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如春雨,润泽万千家。如今,从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到遍布全域的695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越织越密。每年超千场惠民演出深入乡间,“村BA”篮球赛、濒危剧种展演等让老百姓真实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玉林的文化实践证明,真正的传承在于创新,真正的守护在于发展。这场深植于“鬱”文化厚土的“破立之变”,不仅重塑了城市风貌,更重铸了城市精魂,让千年古州在时代潮头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文化自信之光,为高质量发展铺设了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