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来临之际的回望
王如晓(市区)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站在人生的秋日回望那片曾经耕耘数十载的教育热土,感慨万千。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唤醒了沉睡的教育事业。从黑板粉笔到智慧课堂,从简陋校舍到现代化校园,这场深刻变革不仅重塑了中国教育的物质形态,更是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作为这一伟大历程的亲历者,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巨变既是国家尊师重教政策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华民族迈向复兴之路的坚实基石。忆往昔,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百废待兴。我仍记得那时乡村学校的模样:低矮的平房,破旧的桌椅,有限的图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便是全部教学资源。城市学校虽条件稍好,却也面临师资不足、学生爆满、设施陈旧之困。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国家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5年设立教师节,1993年颁布《教师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自此,尊师重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这一切让我和无数同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尊严与使命感,我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工作,用知识的清泉浇灌渴望成长的心灵。
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令人欣喜的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逐步缩小。昔日偏远的乡村学校建起了坚固美观的教学楼,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甚至塑胶跑道。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等措施,优质师资不断向农村地区流动。城市学校则率先探索教育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虚拟实验成为常态。由于自己的职业和职务原因,我有幸参观过全国各地不少现代化学校,惊讶地发现,现在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人格成长的陪伴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深刻进步。
作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最初的学习使用投影仪,到后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再到参与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推动着教育方法的革新。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在市二小任教时,第一次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学生的惊喜表情,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动画和视频变得直观易懂;我也记得首次视频连线我们的帮扶学校——汶川县银杏中心小学,开展同步课堂时,两地学生互动交流的兴奋与感动。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打破了教育的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如阳光雨露般洒遍祖国的每个角落。
展望未来,我虽已离开讲台,心却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连,自己作为茂名市关工委专家库成员及市“五老”工作室成员,还经常与学校、与学生打交道,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将成为主流。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期待未来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期待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全面,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价值和潜能;期待教师能够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心灵导师。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技术只是工具,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坚守教育的初心——启迪心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
四十一年风雨历程,中国教育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甚至某些领域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赤子之心,是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欣喜地看到,教育的火炬在一代代教师手中传递,越燃越旺;教育的梦想在一个个孩子心中生根,越发璀璨。
在今秋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受邀回校作传统教育。我对仍在教育一线奋斗的同行们说:你们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愿你们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茂名教育的辉煌篇章。
而对于未来的教育图景,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满怀信心与期待——那必将是一个因材施教、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在学的美好时代,教师将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与学生携手共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