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载,做润育生命成长的教育践行者


  在茂名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征途中,有这样一位深耕教坛27年的“筑梦人”:她是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培养对象,是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是茂名市拔尖人才和专家、茂名市校级管理人才库候备人员……她,就是茂名市新世纪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葛凤兰。27载,葛凤兰始终践行“做润育生命成长的践行者”的教育理想,在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中,用爱与专业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课堂里的“暖心师者”:让语文满是生活温度
  “同学们,你们看窗外的白玉兰,花瓣是慢慢舒展的,回答问题不用急,慢慢说就好。”在葛凤兰的语文课堂上,这样温柔的鼓励时常响起。从事语文教学27年,她始终秉持“立足大语文,聚焦核心素养”的理念,把课堂变成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每堂语文课的前5分钟,是学生们的“口语小舞台”,有人分享家庭趣事,有人推荐喜爱的书籍,原本腼腆的孩子也渐渐敢说、会说;每周一节的“口语交际”课更是花样翻新,模拟导游讲解茂名放鸡岛、模拟亲子沟通化解矛盾,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表达与共情。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她会转身在黑板上勾勒出抽芽的柳枝,袖口滑落的绿色玉手镯与板书相映成趣,瞬间让教室充满春日生机;导读《朝花夕拾》时,她组织“给鲁迅回忆上色”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书中场景,再播放纪念MV,让经典文学不再遥远。
  在写作教学中,葛凤兰创新“三化六环节”教学法,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春天去校园里观察木棉花,记录花开的过程;秋天到社区采访老人,收集茂名老街的故事。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满含生活气息的真情流露。她的备课稿早已泛黄,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记录着对每一堂课的打磨;午休时,她常伏在堆满作业本的桌前批改,保温杯里的茶凉了也顾不上喝,眼镜滑到鼻尖,随手一推便继续专注工作。手腕上去年监考时被热水烫出的浅疤、眼下淡淡的乌青,都是她深耕课堂的见证。
  凭借这份用心,近几年,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写作奖励4人、省级3人、市级15人,自己也3次荣获国家级指导奖。

班级中的“引航灯塔”:用爱点亮后进生的未来
  “教育不是解决‘问题学生’,而是看见‘学生的问题’背后藏着的故事。”这是葛凤兰担任19年班主任时始终坚守的信念。在班级管理中,她从不靠严厉斥责,而是用智慧与包容,为学生搭建“家庭式”温暖集体。
  学生小羽曾在语文课上偷偷在课本下藏漫画,葛凤兰发现后,没有当众批评,而是轻轻叩响桌面,笑着说:“徐悲鸿画马前观察了千百次,你要是能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画出来,我倒想裱在教室墙上。”一句话化解了尴尬,更点燃了小羽的绘画热情。此后,小羽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还主动用画笔记录课文场景,成了班级里的“小小画家”。
  面对后进生,葛凤兰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会逐一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内心需求:为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准备生日贺卡,利用课余时间帮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近十年来,她成功转化100多名后进生,帮助他们全部考入省、市一级学校,转化率达100%;培养出20名省、市、校级优秀学生,其中张凯华被评为广东省“百名优秀学子”。

科研上的“创新行者”:以专业之力赋能教育发展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捷
  在深耕教学与育人的同时,葛凤兰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始终坚信“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引擎”,以理论为基、实践为壤,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专业力量为茂名教育注入新活力。
  2006年至今,17载科研路,她主持或参与14个课题研究,从国家级子课题、省级规划课题到校级课题,每一项都凝聚着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其中,《养成教育系列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落地班级管理,让德育有了更具体的实践路径;《茂名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深挖本土资源,为文化育人提供参考,传三地文脉、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家乡情;独立主持的茂名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茂名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与研究》,更是让《茂名文化》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学生们读茂名故事、探本土非遗,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家国情怀悄然扎根。
  科研之外,葛凤兰还习惯用文字沉淀教育智慧。办公桌上,《记载与传承——走进茂名文化》的样书旁,放着拟出版的《育心有道》手稿,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记录着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6本校本教材从构思到编撰,每一页都贴合教学实际,成为同事们备课的“实用手册”。20篇教育教学论文中,10篇发表于《中学语文》等权威刊物,10篇斩获各级奖项,字里行间满是她对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的独到见解;100余件教育资源线上分享后,浏览量超万次,让外地教师也能借鉴茂名的教育经验;30多个获奖课例、40多场县级以上讲座(其中7场省级以上),更让她成为区域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将先进理念从茂名辐射到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教师成长的“摆渡人”:让教育火种在茂名传递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葛凤兰不仅自己深耕教育,更致力于带动更多青年教师成长,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茂名各区、县级市流动。
  2025年4月,工作室成员颜芸在茂名市班主任能力大赛中失利,陷入自我否定,发来满是愧疚的反思。葛凤兰第一时间回复三个大拇指表情,用“信心真的重要,吸取教训,好好准备!”接住她的情绪,接着客观分析:“他们确实练得早,练得勤”,帮颜芸找准差距,最后还发来治愈视频,叮嘱她“对专业严苛,也要对生活温柔”。在葛凤兰的鼓励与团队的帮助下,颜芸重新振作,最终斩获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进入省赛遴选。后来,颜芸在文章《师者如灯,照亮成长褶皱》中专门提及此事,感慨葛凤兰让她读懂了教育与生活的平衡。
  为了让更多教师受益,葛凤兰构建“传帮带”培养模式,组织工作室学员成立跨校际教研小组——曾景志、黄烈辉、岑剑涛互帮互学,共同打磨课程;学员备赛时,她带领团队全程陪伴,从教案设计到模拟展示,逐一细化指导。自2014年起,她带领工作室培养了23名骨干班主任、125名学员、87名新任教师,团队中涌现出正高级教师2名、广东省特级教师3名、省南粤优秀教师3名,4名学员成为市级名班主任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岑剑涛等12名学员成为市级骨干培训核心专家。
  此外,葛凤兰还主动扛起教育帮扶的责任,带领工作室深入高州、化州、电白等地的农村学校,开展“百千万工程”送教活动,帮扶农村学校20余所;承担全市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累计覆盖超5000人次;编撰《家庭教育案例教学设计集》等6本著作,建立教研资源库,推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茂名落地,让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27年教坛岁月,时光在葛凤兰身上留下了耕耘的印记,但她眼中的光芒依然坚定而明亮。她说:“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彼此引路,方能共赴远方。”如今,她依然坚守教学一线,用爱心浇灌桃李,用匠心深耕课堂,用责任心引领同行。她在这个教师节,我们向这位“润心育人”的教育践行者致敬,也向所有像她一样默默奉献的茂名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