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血泪
——从《鸡毛信》到《南京照相馆》的精神跋涉
■叶泽
当我走出《南京照相馆》的放映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断翻滚着八十年前那片土地上的血与火。作为一个在广东电白乡村长大,听着父辈讲述日本兵途经家乡电城仓惶逃跑的故事,看着《鸡毛信》《地雷战》等抗日影片度过童年的人,这部电影给我心灵的震撼远超预期。它不再是儿时记忆中黑白分明的英雄叙事,而是一幅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历史画卷,一次直击灵魂的苦难直视。
童年的抗战记忆是经过艺术提炼的传奇。《鸡毛信》中的海娃、《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这些英雄形象构筑了我对抗战的最初理解——虽然残酷,但总伴随着智勇双全的胜利和敌人丑态百出的狼狈。就连父辈口中日本兵逃窜的故事,也无形中强化了“邪不压正”的简单叙事。这些作品无疑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和激励功能,让一代人在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滋养中成长。
然而《南京照相馆》呈现了另一种真实。它没有聚焦于前线将士的奋勇杀敌,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挣扎与苦难。影片素材来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讲述了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避难所内的老百姓,最初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却意外在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中,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在日军施暴、同胞遭遇屠杀和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选择将这些底片留存的故事。
影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命运,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注脚。当我看到母亲在废墟中寻找孩子,老人在战火中守护家园,摄影师用镜头记录苦难,我才恍然明白——历史的真相不仅存在于英雄史诗中,更存在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血泪记忆里。
这种震撼源于对比的强烈。儿时接触的抗战叙事往往突出了党的领导下人民的英勇抵抗,而《南京照相馆》则更多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面貌:有懦弱也有勇敢,有背叛也有忠诚,有绝望也有希望。这种复杂性非但没有削弱历史的严肃性,反而让那段岁月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它让我意识到,抗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淬炼。
作为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观者,这部电影触发了我对历史认知的深层思考。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只有英雄主义的赞歌,也需要有对苦难的直面和反思。《南京照相馆》中那些定格的黑白照片,仿佛是一扇扇通向过去的窗户,让我们看见历史最本真的面貌。这种看见,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理解和平的珍贵;不是要简单谴责,而是要思考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影片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坚守。照相馆老板、邮差、避难的老百姓,这些角色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曾经害怕、犹豫、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守护真相、救助同胞。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恰恰是最能引发当代人共鸣的精神品质。
山河不屈,民族不屈!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日益清晰。亲历者正在老去,记忆的重担即将落在我们肩上。如何传承这段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我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重复故事,而是理解历史的多维面貌,在铭记苦难的同时,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从《鸡毛信》到《南京照相馆》,我的抗战记忆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丰富与深化。感谢这部电影,虽没有宏大战争场面却直击心灵的作品,正在以一种独特方式唤醒当代人对历史的记忆。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单色的画卷,而是由无数个体命运编织的复杂织锦,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这份认识,将伴随我走向更多的未来,也将成为我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