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入2万元”到“分红超10万”

高州泗水镇大翰村产业帮扶撬动强村富民新动能


扫一扫更精彩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小萍 实习生 周珊兆
  本报讯
8月27日,广东省兴成粮油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喜气洋洋、掌声不断,高州市大翰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翰强村公司)2025年股东分红大会在此举行。分红账单逐一递到股东手中,不仅标志着大翰强村公司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生动展现了该村通过产业帮扶,从集体经济薄弱走向强村富民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新动能。
  作为落实高州市党委政府“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由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推动成立的强村公司,成立仅11个月,便以实打实的精心经营,创造盈利佳绩: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上缴税收1.2万元,可分配利润约达11.6万元。村里第一次分红,大家都很新鲜,也让村集体、运营方及村民股东及时共享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大翰村的集体经济还处于“贫血”状态:村集体可支配年收入仅2万元,土地资源零散、产业基础薄弱,乡村发展举步维艰。
  2024年7月,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帮扶泗水镇大翰村,工作队深知,产业帮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唯有产业兴旺,才能真正实现强村富民。驻村伊始,工作队深入大翰村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详细了解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村民需求,只为精准找出适合大翰村的产业发展路径。
  同年8月,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扶工作队根据高州市党委政府的倡议和相关文件,精准锚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发展方向,推动高州市泗水镇大翰经济联合社、高州市两山产业运营服务公司与村民股东共同出资,培育成立大翰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完成公司注册,以“政府+强村公司+村集体”的联农带农机制,整合村集体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开启产业帮扶破局之路。
  为了让强村公司尽快步入正轨,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资源渠道,在公司筹备、运营的各个环节给予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在产业项目筛选上,工作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大翰村优势资源,果断指导强村公司参股成立了广东省兴成粮油有限公司。从规划到落地,仅3个月时间,粮油厂房便完成建设与取证审验,顺利投产运营,5月通过ISO9001和ISO22000体系审核,目前日均生产花生油、山茶油15吨,跑出乡村产业发展“加速度”,为村集体经济搭建起稳固“造血平台”。随着14批输港菜和订制菜的实践突破,与若干企业和平台陆续建立战略合作,以及依托航海文化教室申报茂名市中小学生教育研学基地的获批,强村公司的为集体经济健康均衡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年耕耘终有硕果。分红大会上,大翰村党委书记、大翰强村公司董事长张日汉公布企业一年以来的经营成效,各出资股东将按实缴出资比例喜提红利。同时,张日汉表示,拿到分红的股东们达成共识,将部分分红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用于表彰本村小学至大学各学段的优秀师生,既延续了大翰村“崇学重教”的传统,更用产业红利反哺乡村教育,让“发展共谋、红利共享、人才共育”的理念在大翰村落地生根。
  从“年入2万元”到“分红超10万”,数字的跨越背后,是工作队帮扶与强村公司运作共同撬动的强村富民新动能。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兼大翰村党委第一书记徐军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营利润虽不多,创新意义却重大,面对非典型村的现实困难,握有400万经费的中远海运散运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顶着巨大压力,坚定克服‘输血模式’始终不向强村公司注入一分钱帮扶和行政资金,从初始阶段就逼迫强村公司遵循商业逻辑,依靠自身力量生存下去。工作队通过坚持村集体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参与热情和发挥运营方的市场功能等三大法宝,有效促进了大翰强村公司的健康壮大。目前,在强村公司的有力支撑下,大翰村以外销蔬菜种植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粮油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研学文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经完成布局落地,相信只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保证村镇产业项目的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标!”
  如今,大翰村已走出一条“产业帮扶强根基、集体经济促增收、教育投入谋长远”的乡村振兴特色路。这场分红大会,不是产业帮扶的终点,而是大翰村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大翰村正以产业为笔、以实干为墨,继续书写着集体经济壮大、村民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