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的“头雁力量”
陀宇(高州)
据茂名日报报道,近日,全市村(社区)“兵支书”工作会议在市民中心召开,总结交流我市“兵支书”培养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从退役军人中储备、培养、选拔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
这看似一次常规的部署,却折射出我市不一样的基层治理创新智慧。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正从零星尝试发展为系统化工程,其背后既是对退役军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乡村振兴人才短板的创新应对,“兵支书”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头雁力量”。
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首先破解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当前农村普遍面临“人才荒”,而退役军人群体恰恰具备填补这一空缺的独特优势。他们经受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组织纪律性强,执行力突出,吃苦耐劳品质过硬。更重要的是,军人特有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与乡村振兴所需的长期坚守和无私付出高度契合。我市通过建立“人才库”、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系统性地将退役军人转化为基层治理的优质人力资源,这种“人才转化”思维值得称道。
“兵支书”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展现出多维度价值。作为基层党建的“排头兵”,他们将军队的政治素养带入村级组织建设;作为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他们以军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开拓致富新路;在基层治理中,他们又是应急处突的“尖刀班”。这种复合型角色定位,使“兵支书”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军刀”。我市的实践表明,当给予适当培训和平台支持,退役军人能够快速完成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乡的角色转换,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双赢。
“兵支书”工程要行稳致远,还需突破若干瓶颈。首要的是能力转换问题,要将军事技能转化为治理能力,就需要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帮助退役军人补齐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群众工作等知识短板。其次是激励机制创新,除了精神荣誉外,要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物质保障和发展通道。还有就是,要避免“水土不服”,要将军人的雷厉风行与农村的复杂人情社会相融合。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兵支书”模式能否从盆景变为风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为退役军人安置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安置方式侧重“消化”而非“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退役军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新舞台。这种将军人特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的思路,代表着退役军人工作从“安置”向“赋能”的转变。当退役军人在广袤乡村找到新的人生坐标,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的第二春。
从军营到田野,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担当。当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带领乡亲们奋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干部队伍在成长,更是一种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新形式在形成。我们相信,“兵支书”完全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