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乡镇加快传统产业“破茧蝶变”
立足资源禀赋 走三产联动特色振兴之路


工艺精美的怀乡竹编。
■通讯员 王庆珍黄炳森
本报讯 在“百千万工程”战略布局下,怀乡镇按照“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品质提升,为茂名北部山区发展树立标杆”的典型镇培育要求,抢抓文旅发展契机,加快竹编、怀乡鸡两大传统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三产联动特色振兴之路。
“以竹代塑”全球倡议,为怀乡竹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近期国际关税问题也影响着竹编产业发展,面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怀乡竹编企业迎难而上。怀乡粤丰工艺有限公司部分产能采取“飞地”模式向信宜市区竹编工业园转移,在信宜市区建成面积10000平方米的信宜市億骏工艺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稳固市场地位。其他竹编企业也积极进行创新研发,参加竹编文化节、广交会参展走精品化发展之路。信宜市宏兴工艺制品厂技术总工王永生告诉笔者,目前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在维持外贸订单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今年已开发出灯笼、十字花、野外野餐等文旅系列新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当前企业外贸订单量约十余万元,内销订单达数十万元,国内市场开拓成效逐步显现。
国际贸易波动倒逼着怀乡竹编产业从“外贸依赖”到“国内外双循环”,该镇竹编企业不断从防霉防蛀、环保染色等技术上进行技改提质,并跨界融合跑圈设计“竹+藤”“竹+布”“竹+皮”等材质,开发文旅主题新品。在该镇的圩镇客厅展示的特色竹编文创产品,作为“可带走的怀乡记忆”成为广大游客青睐的抢手货。怀乡圩镇客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圩镇客厅自运营以来,展出的竹编手工艺品深受游客欢迎,如手提袋、竹篮等。目前已有数家竹编企业和手工艺人与展厅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展出其创新设计的竹编工艺品。
紧紧抓住农文旅带来的经济效应,在“竹编+”战略的系统支持下,怀乡竹编产业与黄华江虎跳峡景区、南路革命红色教育基地联动,打造“体验+展销”文旅窗口。笔者在竹编大村木辂村看到,该村的竹编工艺坊已经基本完成建设,该工艺坊位于黄华江虎跳峡景区路口,占地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驻木辂村第一书记邱鸿钦介绍,竹编工艺坊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计划于下个月开门迎客。游客可以到展厅挑选自己喜欢的竹编,也可以亲自体验竹编乐趣。除了竹编外,还会集中展示怀乡镇的农特产品,供游客选购。
怀乡镇素有“竹器之乡”美誉。目前,该镇竹编企业共有10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为满足市场需求,怀乡镇竹编产品开发已拓展至8000余种,竹编产品更是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传统竹编产业基础优势,怀乡镇实施“竹编+”策略。一方面通过不断推动竹编企业进行技改,下实功夫提升设计水平,实现“老树发新芽”,不断巩固竹编产业国外市场,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一批竹编文创工作室、文创工作者,结合黄华江虎跳峡生态度假旅游区、广东南路革命信宜教育基地双旅游IP,将本地红色人文和自然风光优势与竹编产品进行深度融合,推进竹编产品创新升级。
怀乡鸡产业是怀乡镇的传统产业,去年该镇新增规模以上怀乡鸡养殖场3个,年出栏量40万羽以上。据统计,2024年该镇怀乡鸡出栏量约600万羽,年产值约达1.3亿元。作为“广东四大名鸡”之一,今年怀乡鸡再获“中国畜牧品牌百强”认证。品牌声浪之下,由传统散养传向标准化、智能化革命的怀乡鸡产业在怀乡的土地上持续推进。在狮山村,赖圣刘指着怀乡鸡规模化养殖基地规划图,心中充满期待。他介绍,狮山村养殖基地规划用地200亩,首期计划建设2栋标准化鸡舍,设计存栏量约6万羽。该项目采取联农带农模式,目前正在办理林地转农业用地手续,预计8月可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怀乡镇对于怀乡鸡产业的擘画远不止于养殖升级,该镇联动富民强村公司,开发“怀乡鸡宴”特色餐饮,植入虎跳峡景区民宿和农家乐,结合红色之旅,设计品怀乡鸡文化、走红色研学路线,以怀乡鸡+全域旅游,打造“舌尖上的产业链”。更深远的布局在于产业链的完善与空间的科学统筹,竹编与怀乡鸡,这两大产业,正成为怀乡镇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推动着“百千万工程”在怀乡镇走深走实。人次超过150万人次,文献借还总量约120多万册次,阅读推广活动总数2800多场次,总参与人数约9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