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电城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可行性的思考与分析
陈玉槐
摘要:电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具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城镇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包括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娘娘庙、神电卫古城遗址及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等,分析其申报的可行性。同时,根据“保护开发,活化利用、文旅结合”的原则,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以旧修旧、提升电城经济与文化水平,为申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参考。
一、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电城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城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2004年开始考古开挖保护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朝开建的“娘娘庙”以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神电卫古城遗址等,这些资源为电城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其申报可行性进行思考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电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电城镇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一)冼夫人及相关文化资源
1、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位于电城镇山兜村委会山兜村娘娘庙后,坐西向东,四周墙垣清晰可辨,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20米。墓城中间明显隆起,略呈圆形,直径似25米。2004年至2006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园建筑遗址进行了两期考古勘查,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出土了南北朝时期莲花柱础,晋南朝时期曲折纹青砖、莲花纹瓦当,甑形瓦等建筑材料,以及隋唐时期罐、瓦盏、杯、香炉、砚台等陶瓷器和铜镜、铜钱等文物。该墓园建筑遗址是广东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茂名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娘娘庙
娘娘庙始建年代久远,据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二《祀典》记载:“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由此可知其始建年代当在万历之前。庙内墙上保存清代碑刻五块,还有石香炉。娘娘庙的外墙具有独特的历史寓意,它是由隋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砌起来的墙,俗称“五代墙”。这里是冼夫人故里,民众亲切地称她为娘娘,故而庙名娘娘庙。庙内还有一棵由大榕树和凤凰树交织在一起生长的树,寓意着冼夫人和冯宝的喜结良缘,心想事成。
3、神电卫古城遗址
神电卫古城遗址位于电城镇境内,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初为土城,永乐七年(1409年)改筑砖石城。卫城呈长方形,周长3300米,墙通高5.2米(墙体高3.6米、堞高1.6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角楼四座、城门包上铁片,门臼用铁铸造,门上城楼高耸、翘角垂檐,东南筑出水涵洞,安上铁栅。此外,还建有敌楼40座,设窝铺42间,成化四年(1468年),电白县治从高州长坡迁神电卫城,在卫城四周疏浚护城河与海连通。神电卫城作为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城为当时高州、宁州、双鱼、信宜、阳春5个守御千户所的军事指挥中心。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神电卫,但电白县治仍在此,民国时期亦如此。建国后,电白县治于1950年12月迁水东镇。神电卫城墙于抗日战争期间拆除,如今除了四条街道和钟鼓楼外,古城踪迹难觅,但它作为海防要塞与县治历时556年,见证了电城的历史变迁。
4、其他古迹和文保单位
电城镇还有众多其他古迹和文保单位。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古建筑钟鼓楼,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72年)。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李祁将楼改为文昌阁,题额“云门”。因楼上安有一口大铁钟和一只大鼓,被人们称之为“钟鼓楼”。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郭指南重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蒋善功再作修葺后,至今幸存。钟鼓楼为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通高13.1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底层中为石砌券拱洞,高4.1米,宽4.25米,洞纵深15.2米,洞门上方原嵌横额“云门”石匾,此匾已毁,民国初期嵌上“钟鼓楼”。城台上两层楼阁高耸,悬山顶、灰雕脊、重檐斗拱、红墙灰瓦、典型雅朴、气势恢宏,是茂名市仅存的明代钟鼓楼建筑物之一。此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家祠、宋皇敕封忠烈侯黄十九公墓,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廉政清官“罗城井”。这些古迹和文保单位共同构成了电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三、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可行性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突出
电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冼夫人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她的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俚汉文化的融合,其事迹和精神影响深远。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是纪念冼夫人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冼夫人的生平、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神电卫古城遗址见证了明代的海防历史和地方行政变迁,反映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和城乡建设水平。钟鼓楼等古建筑则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资源丰富且集中
电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墓葬、庙宇、古城遗址,古建筑、古井等多种类型,且分布相对集中。以冼夫人文化资源为核心,包括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娘娘庙等,周边有神电卫古城遗址及钟鼓楼等相关古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这种资源的丰富性和集中性,有利于整体保护开发利用,能够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域,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较强
当地党委政府和民众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政府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对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钟鼓楼等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冼夫人信俗活动等,传承和弘扬冼夫人文化。民众也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感,愿意为保护和传承文化贡献力量。这种良好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氛围,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策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电城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电城镇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四、申报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保护资金短缺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目前电城镇在这方面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部分古迹和文保单位由于缺乏资金,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和保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一些古建筑的墙体出现裂缝,屋顶漏水等情况,如果不及时修缮,可能会导致建筑损坏加剧。资金短缺也限制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专业人才的引进等都受到影响。
(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又可能对资源造成破坏。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是申报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例如,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可能会出现旅客数量过多对古迹造成压力、商业开发过度也影响历史文化氛围等问题。
(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电城镇目前的基础设施尚未满足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需求。交通方面,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不够便捷,镇内道路状况有待改善,影响了游客的到达和游览体验。旅游服务设施方面,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不足,旅游标识系统不完善,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此外,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城镇的整体形象。
(四)专业人才匮乏
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保护和开发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文物保护专家、历史文化研究人员、旅游规划人才等。目前,电城镇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导致在保护工作中难以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线路,专业人才的不足也影响了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无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五、以“保护开发,活化利用,文旅结合”为原则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保护,“修旧如旧”
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规划,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以及引入市场资本等,确保保护资金充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神电卫古城遗址、钟鼓楼等古迹和文保单位进行修缮和维护,恢复其历史风貌。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技术研究和应用,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材料,延长文物的寿命。同时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活化利用,创新发展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活动等形式,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发与冼夫人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书籍、工艺品、纪念品等,丰富文化产品种类。举办冼夫人文化节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强文化体验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制作体验等活动,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
(三)文旅结合,产业融合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将冼夫人故里、神电卫古城遗址、钟鼓楼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提高电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与农业、手工业等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四)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到电城镇工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定期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电城镇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六、申报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
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申报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申报工作,协调解决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估
组织专业人员对电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详细了解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情况,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邀请专家对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进行评估,为申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编制申报文本
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按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要求,编制申报文本。申报文本应包括电城镇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和发展规划等内容,突出电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申报文本要做到内容翔实、数据准确、论证充分、格式规范。
(四)加强宣传推广
在申报过程中,加强对电城历史文化资源和申报工作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文化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宣传电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和申报工作的意义,营造良好的申报氛围。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支持和指导。
(五)持续推进保护与发展工作
申报工作不是目的,而是推动电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手段。在申报过程中要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竞争力。申报成功后,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巩固申报成果,实现电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
电城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文化价值、资源丰富度、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可行性。虽然在申报工作中面临保护资金短缺、保护与开发矛盾、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和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但通过以“保护开发、活化利用、文旅结合”为原则的发展策略,加强保护、创新利用、促进文旅融合以及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措施,并按照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估、编制申报文本、加强宣传推广和持续推进保护与发展工作等实施路径,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提升电城镇的文化内涵和综合实力,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电城镇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作者系茂名市电白区社科联主席、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