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扎根储良龙眼发源地的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龙眼后续加工
技术赋能延长产业链做精深加工


果农采摘龙眼。

龙眼种植基地。

各种龙眼加工产品。

介绍元肉制作过程。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黎雄 摄
八月的茂名,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高州市分界镇世华大坡村果园里的热闹。阳光穿过浓密的龙眼树叶,在土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串串饱满的储良龙眼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果园深处,果农们正踮脚采摘,“咔嚓”一声轻响,饱满的果实便落入篮中。而在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多台自主研发的烘干机正轰鸣运转,鲜龙眼经过精准控温烘烤,蜕变成金黄透亮的桂圆肉。
“你看,我们这龙眼的纹路清晰,剥开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脆爽多汁,甜而不腻。”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盛锋拿起一颗龙眼对着阳光展示,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科技赋能龙眼产业发展,年加工龙眼8000吨左右,获得龙眼加工相关授权专利10项,通过持续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更多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共绘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绿色引领,坚守品质初心
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扎根储良龙眼发源地——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从种植到加工,全程以绿色食品标准为标尺,不断擦亮产品招牌。该公司“晟丰园”品牌桂圆肉连续15年绿色食品认证合格,绿色食品抽检合格。
在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龙眼种植基地里,慕名而来的游客冯女士正提着满满一篮龙眼,笑得合不拢嘴:“每年龙眼季我都来,这里的果子甜而不腻,果肉脆嫩多汁,自己采摘不仅能体验乐趣,还能多摘一些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更显得情意真挚。”采摘完,她便匆匆地将龙眼运至快递站点,将这岭南珍果精心打包,让远方的亲友一同感受这份清甜。
作为储良龙眼的发源地,分界镇的独特气候和肥沃土壤仿佛为龙眼而生,孕育出品质上乘的佳果。为了守护这份自然的馈赠,广东丹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约600亩的种植基地严格推行有机种植。每年立冬前夕,工人们会清理园地杂草枯枝,将其与花生麸等天然原料搅拌发酵,制成生态基肥。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农艺的结合,既有效抑制了虫害,又大幅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正如技术总监黄盛锋所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安全食品,更是能让消费者吃出健康的良心产品。”
据了解,该公司“晟丰园”系列桂圆肉、荔枝干、桂圆干及“仙贡福”品牌荔枝、龙眼等产品,从2010年开始全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至今抽检合格率为100%。“晟丰园”品牌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该品牌桂圆肉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获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项荣誉。
科技赋能,破解传统加工痛点
1996年,毕业于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的黄盛锋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回到茂名。之后,他一直从事机械相关工作,并一直将目光聚焦于家乡优势产业——龙眼种植与加工。“传统加工要么靠太阳晒,要么靠火来烘烤,品质难以保证。”黄盛锋介绍说,“烘干时要么部分干过头,要么部分没干透,没干透的极易变质,每年都有果农因此遭受损失。”
为破解这一难题,黄盛锋深耕设备研发。目前该公司已拥有龙眼烘干机、龙眼粉碎装置、用于酿酒的龙眼处理装置、龙眼粉碎装置、龙眼清洗设备、龙眼干的冷却装置等10项专利,解决了传统龙眼加工过程中品质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不友好、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以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烘干机为例,其核心优势在于“均匀可控”。大型烘干机单炉可处理2万斤龙眼,通过循环风设计,实现全域均匀烘干;针对农户分散加工需求,该公司还研发出小型家用烘干机,3千瓦单相电即可驱动,自动控温定时,无需人工翻动,彻底避免“烤糊”风险。“农户晚上加工完,把龙眼放进烤炉就可以睡觉了,我们的这个烘干机很方便,还能保证品质。”黄盛锋说。
如今,该公司年加工龙眼约8000吨,不仅加工效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更让产品损耗逐渐下降。科技的加持,让曾经“看天吃饭”的龙眼加工,变成了标准化、高效化的稳定产业。
联农带农,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高州市晟丰水果专业合作社领办,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是高州首家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丹唇食品结成永久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社专注联农带农,主要负责种植与初级加工,公司负责精深加工与市场开拓,三方紧密联动,共促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农户利益,该公司坚持“高溢价收购”合格产品。过去,桂圆肉加工户常因市场波动亏本;如今,通过稳定的收购价与订单模式,农户不仅告别亏损,收益还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合作社带动社员及农户年增收12%以上,户均年增收6500元。
针对农户加工规模小的情况,该公司通过“设备支持+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模式赋能。小型烘干机或卖、或租、或免费提供给农户,农户加工的成品由公司统一回收,既提高了农户的加工自由度,又让他们从“赚手工费”升级为“赚加工利润”,每斤产品收益增加5至10元。部分农户还借此开展电商销售,收入再翻番。
如今,丹唇食品的产品已通过企业直供、经销商合作、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仅龙眼相关产品年营业额就达5000万元。在产业链的带动下,高州龙眼产业从“土特产”成长为“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