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野生动物保护④

为爱守鲎


  鲎在中国分布现状
  鲎在20世纪70年代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沿海,是一种“随手可及”的海洋生物。但由于受到海岸带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和不可持续抽血等原因,珠江口以北的鲎都已经消失了,目前只能在福建金门和澎湖列岛一带,广东湛江和香港地区、广西北部湾沿岸以及海南岛北部和西北部能发现鲎的踪影。
  目前广西北部湾是鲎最大的家。广西北部湾为天然半封闭浅水海湾,入海河流众多,为河口地区常年性带入大量陆源营养盐,初级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广西北部湾的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加上滩涂盐沼植被的高隐蔽性,成为中国最佳的中国鲎天然栖息繁殖地。
  熬过5次生物大灭绝后的今天——鲎面临的主要问题
  1、鲎是一类“活化石”,生长期长,无法人工养殖。由于鲎长至成年需要时间长,投入费用高,加上苗种培育技术不成熟,目前无法实现全生长周期的人工养殖,主要通过人工大量孵化鲎卵获得苗种并进行野外放流。但拇指盖大小的低龄期鲎苗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死亡率高达80%,加上组织放流的单位对鲎幼体栖息地的位置与环境特征的认知有限,目前“粗放式”增殖放流对鲎资源的修复效果十分有限。
  2、气候变化对鲎生存的影响:由于鲎的产卵和育幼生境多集中分布在潮间带高潮线至红树林外缘滩涂之间的带状区域,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和沿岸海堤的加强建设会造成鲎栖息地区域同时受两边挤压,直接威胁中国鲎种群的存活。国外有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导致了产卵生态环境的直接丧失,迫使它们选择在“次级”的生态环境如沙洲等进行产卵。
  3、人类生产生活对鲎生存的影响:鲎对自己的产卵和育幼栖息地环境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中国鲎产卵与育幼栖息地分布在红树林滩涂区域,与红树林和海草的面积和分布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高密度的中国鲎幼体生活在红树林外缘滩涂,附近具有红树林潮沟;产卵选择在红树林附近地势抬高、有一定坡度的滩涂区域。因此,海岸带围垦、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海砂抽取、滩涂养殖等活动会导致鲎栖息地环境的直接改变与丧失。此外,滩涂地面上密布的地笼、渔箔等非法渔具容易使上岸产卵的鲎受困,最终在退潮后被晒死。
  茂名市农业农村局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