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560到650的华丽转身
——一有志青年的高州追梦之路
优美的校园环境。
杨同学在课室。
文/图 茂名日报杜全媒体记者 吴捷 实习生 李海玲 梁熙怡 黄意凌 周珊兆
近日,在高州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杨同学。这个曾以563分的高考成绩站在人生岔路口,最终选择复读的有志青年,用一年时间将分数提升至651分,在青春的赛道上,给自己交出一份更满意的答卷。
抉择:不甘于“及格线”的勇气
去年盛夏,563分的高考成绩映入眼帘时,杨同学心中毫无喜悦。“这个分数能过重点线,却离我的目标差太远。”他坦言,那晚在房间坐了很久,三年来挑灯夜读的画面在脑海反复闪现。“我知道自己还有潜力没发挥,就这么去大学‘躺平’,会后悔一辈子。”
复读的念头一旦生根便愈发强烈。家人起初担忧他压力过大,但看到杨同学眼中的坚定,最终选择支持。“很多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开始整天抱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可我清楚这不是我想要的青春。”他说,真正的成长不该止于“及格线”,而应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选择到高州复读,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教育力量的深深信赖。杨同学坦言,“这里不仅书香气浓,更有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育人之道。”
实地了解时,最打动他的是老师的口碑——“把学生当自家孩子般用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是他最看重的。而学校里“受挫之后再度雄起”的标语,更像是这片教育热土精神的缩影:既有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也有对学子未来的笃定。那种安静到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自习氛围,恰是这种深厚教育积淀下的生动写照。
耕耘:在晨光中追逐梦想
清晨6点30分的校园,琅琅书声已从教室飘出。这是杨同学这一年来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学校安排的早自习从7点开始,但我习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背单词和古诗文。”他的时间表精确到分钟:清晨主攻记忆类学科,上午紧跟老师进度攻克难点,午休留半小时整理错题,下午强化薄弱科目,晚自习则进行套题训练,直到晚上10:00教室熄灯才离开。
“复读更像一场精准的‘攻坚战’,得学会‘对症下药’才能走得更远。”杨同学笑着说。他的书桌上摆着厚厚的错题本,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错误原因、知识点漏洞和修正思路。“数学是我提升最明显的学科,以前面对大题时常常感到吃力,现在已经能攻克各类综合题型。”秘诀在于他总结的“三步刷题法”:先按题型分类突破,再限时完成套卷,最后针对高频错题反复演练。
这里的“分层教学”让他受益匪浅。“老师会根据我们的薄弱点单独备课,比如我立体几何不好,数学老师就专门整理了专题讲义,还利用午休时间给我答疑。”他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每天雷打不动的“十分钟谈心”,“无论多忙,老师都会抽时间和我们聊天,从学习方法到心态调整,甚至连怎么缓解眼部疲劳都教我们。”
复读路上从无坦途。今年三月模拟考失利时,杨同学也曾躲在操场角落偷偷掉眼泪。“看着周围同学进步飞快,自己却原地踏步,真的想过放弃。”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课帮他走出了低谷,“心理老师说‘复读不是重复而是重塑’,这句话点醒了我。”他开始调整节奏,每周六下午去操场跑步解压,睡前听十分钟轻音乐,“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才是真正的成长。”
蜕变:不止于分数的成长
在班主任黄老师眼中,杨同学的蜕变远不止分数的提升。“刚来时他很沉默,眼里带着焦虑,现在整个人都舒展了。”黄老师记得,这个男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有次我深夜巡查,发现他还在办公室门口等老师答疑,手里攥着的题目单都被汗水浸湿了。”最让老师感动的是,他会把整理好的笔记分享给同学,“从不吝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良性竞争的氛围特别好。”
杨同学坦言,复读一年教会他最重要的是“自律与坚持”。“以前总觉得考不好是运气差,现在才明白所有收获都有迹可循。”他指着教室墙上的倒计时日历说,上面每一个对勾都代表着当天的学习目标完成,“看着勾越来越多,就知道离梦想越来越近。”这种踏实感,让他在查到651分成绩时异常平静:“没有狂喜,更多的是‘果然没白费’的笃定。”
得知被中山大学录取那天,杨同学第一时间给父母和老师报喜。“妈妈在电话里哭了,爸爸说‘儿子长大了’。”这个曾经迷茫的少年,如今对未来有了清晰规划:“中山大学是我的理想院校,复读这一年让我明白,只要方向正确,多远的路都能走到。”他期待在大学继续保持复读时的拼劲,“但会更注重劳逸结合,毕竟成长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漫步在校园里,绿树成荫的小径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捧着书本轻声诵读;自习室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宣传栏里,“爱国、团结、勤奋、进取”的标语格外醒目。杨同学说,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不敢懈怠:“周围同学都在拼命奔跑,你根本不好意思停下脚步。在这里,勤奋是常态,优秀是习惯。”
寄语:以青春之名赴理想之约
“不要怕跌倒,怕的是跌倒后不愿爬起来。”面对学弟学妹,杨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复读感悟。他不否认复读的辛苦,但更强调那种“每天都在进步”的充实感:“手机里的短视频会过时,游戏里的段位会重置,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永远不会白费。”
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找准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就不会被暂时的困难打倒。”更要学会坚持:“就像曾打动我的那句话说的,人性的光辉是受挫后的雄起。青春最动人的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逆风飞翔的勇气。”
夕阳西下,杨同学在校园的标语前驻足良久。这个曾在人生岔路口徘徊的少年,用一年的坚持证明:所谓奇迹,不过是执着者的脚踏实地;所谓成长,正是在与自我的较量中不断超越。在高州,在茂名,乃至各地,像杨同学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他们用勤奋与坚韧诠释着青春最美的模样——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