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甘薯文化脉络 共谋产业发展新篇

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调研组到电白调研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君平 李颜东
  本报讯 7月29日,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组8位国家级、省级专家走进电白区博物馆、霞洞镇和小良镇开展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开题调研,通过深入了解电白区历史文化发展情况,探寻电白甘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番薯引种中国第一人”林怀兰故事、电白甘薯文化与产业发展等情况,并聚焦如何系统梳理林怀兰引种甘薯的史实、推动电白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番薯种植技术”非遗传承等问题,积极出谋划策,为助推茂名、电白“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多元特色文化与甘薯文化交相辉映
  当天上午,调研组首站前往电白区博物馆,深入调研电白区冼夫人“好心精神”、疍家文化、甘薯文化产业、非遗技艺、年例民俗等历史文化发展情况,探寻电白甘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深入了解电白区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倪根金教授,对电白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予高度评价。
  在博物馆二楼历史文化展厅重点展示的“农耕文化”版块中,林怀兰引种番薯的事迹深深吸引专家们的目光。据介绍,“番薯引种中国第一人”林怀兰祖籍吴川,明代中医,自幼在霞洞外公家读书、研医,自许为霞洞乡人。相传番薯出交趾(今越南),林怀兰凭借医术仁心与对故土的情感,从越南冒死将番薯引入霞洞试种,霞洞因此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乡”。其传奇经历如越南关将义释自尽、藏薯归国等被《电白县志》和1934年《辞源》等文献记载,并通过民间传说延续至今。
  电白区博物馆副馆长谢爱国说:“番薯的引种对茂名、电白农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接过古人种植好番薯的任务,而且要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番薯文化。”
  “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乡”霞洞成为甘薯高产核心区
  提到电白甘薯种植历史和文化,多次深入电白现场调研的倪根金侃侃而谈,并表示林怀兰事迹深深感动他。去年,他还担任了《薯乡茂名》一书的顾问并题写了序言,以实际行动助力茂名甘薯产业发展。他介绍:“这本书不局限于电白、茂名,以全国、全球的视角去撰写,但电白番薯在其中占据重要篇章。”
  据了解,林怀兰与福建的陈振龙、东莞的陈益同为番薯引种者,从不同的渠道引种番薯作出巨大贡献。倪根金认为,林怀兰的番薯引种史独具特色。因为林怀兰的引种过程充满戏剧性与感人情节,当地百姓为感恩其引种之功,建立了公庙纪念他。
  现在,霞洞留存“番薯林公庙”的记录、民间祭祀传统及“怀兰番薯”种植延续性,不仅佐证了电白与甘薯引入的历史关联,还形成了“传薯由外国,祖庙建中华”的集体记忆。今年7月,当地还新建了林怀兰文化广场和以“林怀兰”命名的道路,把林怀兰引种番薯的事迹融入当地群众生活中。
  电白区霞洞镇党委副书记刘华碧介绍,霞洞镇因土壤优势成为甘薯高产核心区,目前共种植甘薯5000多亩,产量9000多吨,主要品种有玛莎莉、丝滑、西瓜红、冰淇淋等,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合作社和农户带来可观收益。
  加速发展具有电白特色的甘薯文化产业
  当天下午,调研组到小良镇调研茂名水利发展情况,了解当地水利是如何为农业生产筑牢根基。随后,又前往广东省农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甘薯脱毒苗繁育技术和育苗示范基地,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电白甘薯产业。
  据介绍,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网棚及水肥一体化建设工程)是电白区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重点县项目,甘薯脱毒苗可提高20%产量,有效提高农户收益。在基地,调研组一行看到各个品种的番薯苗长势良好,不时走近蹲下细看,亦或围绕如何梳理电白甘薯历史、加强保留原有甘薯品种、推广当地甘薯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中国民协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评审专家、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李竞生表示:“这次调研旨在系统梳理电白甘薯文化,构建文化体系,形成具有电白特色的甘薯文化产业。当地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梳理甘薯文化脉络,多维度地展示其在民俗、食品应用以及节庆等方面的价值和应用。”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发展部部长张勇认为,对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进行研究很有意义。他说:“电白种植甘薯具有适应气候、品种丰富和产业规模等优势,但仍需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产量、丰富品种。同时,打通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融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拓展产业发展前景。”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调研组对电白甘薯文化和产业的了解,更为电白甘薯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当地甘薯文化产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