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夫人文化“两创”实践:党的文化理论在茂名落地生根的样本分析
陈玉槐
摘要:冼夫人文化作为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勤政为民等为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融合理念。近年来,茂名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理念,推动冼夫人文化与党的文化理论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茂名实践样本。本文通过分析茂名市在冼夫人文化“两创”中的具体路径,探讨党的文化理论在地方落地生根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一、党的文化理论与茂名冼夫人文化“两创”的核心要义
党的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强调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内涵和形成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创新性发展”则注重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冼夫人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合共生、家国情怀、民族融合等理念,与党的文化理论中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勤政为民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茂名市将冼夫人文化“两创”作为践行党的文化理论的重要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民教育、生产生活、文艺创作、文化交流等领域,既是对历史遗产的重视,更是对“文化自信”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茂名冼夫人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
茂名作为冼夫人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传承地,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载体创新、产业融合等各种方式挖掘、推广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使冼夫人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党的文化理论与地方实践的深度结合。
(一)以政策为引领,构建“两创”制度保障。
党的文化理论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发展机制。茂名市将冼夫人文化“两创”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顶层设计——政策配套——落地执行”的全链条机制。
1、顶层设计锚定方面。2018年9月,茂名市出台《茂名市冼夫人文化发展纲要》,明确冼夫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总体要求、主要着力点以及重点工程安排,以新理念挖掘冼夫人文化资源内在价值,提升茂名文化地位,为文化传承创新指明方向。《冼夫人文化传承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则明确将冼夫人文化“两创”与“建设文化强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战略对接,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目标,确保实践始终围绕党的文化理论核心要求展开。
2.政策配套支撑方面。茂名市出台《关于促进冼夫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等项目给予用地保障等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创”实践。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的《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首次把“好心茂名”引入法规,这一举措将冼夫人文化的内涵融入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中,进一步弘扬了“好心茂名”的精神。
3.保障机制考核方面。建立市级冼夫人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督导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和解决冼夫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及开展冼夫人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建立冼夫人文化发展基金。将冼夫人文化“两创”成效纳入县(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评估”机制,确保党的文化理论落地有抓手,推进有力度。
(二)以内涵挖掘为核心,推动精神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党的文化理论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茂名市通过深入挖掘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契合时代需求的文化符号。
1、提炼核心精神,对接时代要求。
组织专家学者对冼夫人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进行系统梳理,将其精神内涵凝练为“五个一”:一颗爱国心(维护国家统一)、一腔团结情(促进民族融合)、一身正气骨(廉洁奉公)、一份开拓志(推动岭南开发)和一种务实风(贴近群众)。这些精神与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互呼应,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
2、融入教育体系,实现“以文化人”。
通过在校园开展冼夫人故事讲解、情景剧表演、征文比赛等形式,以及组织学生参观冼庙、文化遗址,同时以“冼夫人精神”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墙、主题班会,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践行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如“观《谯国夫人》书心中感悟”茂名市中小学生征文大赛,以热映的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为引,旨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提升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获得全市近6000名中小学生热烈响应积极投稿。
3、对接社会治理,赋予现实意义。
将冼夫人“和合”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在社区调解中,邀请乡贤、老人以“说理、讲情、重和”的方式化解邻里矛盾。在开展“百千万”工程中,组织村民学习冼夫人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的“务实开拓”精神,激励群众参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精神动力”向“发展动能”转化。
(三)以载体创新为突破,推动表现形式的创新性发展。
党的文化理论强调:“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茂名市通过创新传播载体、拓展应用场景,让冼夫人文化从“书本”“庙宇”走向“大众”“生活”。
1、打造文化地标,强化空间叙事。
投资3.2亿元建设冼夫人文化园,以“时间轴+故事线”的方式,通过雕塑、壁画、沉浸式体验馆等形式,再现冼夫人“平定叛乱”“为附隋朝”“推广农耕”等历史场景。园内设立“民族团结长廊”,展示岭南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呼应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此外,修复冼太庙、冯盎墓等历史遗迹,打造“冼夫人文化旅游带”,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2、融入人民生活,拓展传播边界。
茂名市联合珠影摄制的粤剧电影《谯国夫人》,2023年11月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项,进一步提升了冼夫人文化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推出的电视剧《谯国夫人》(别名《巾帼传奇》《冼夫人传奇》)2023年在央视首播,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在全国名列前茅。2021年8月,26集动漫连续剧《好心宝宝之冼夫人(第一季)》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实现我市该类题材作品首次在国家级平台播出,首播当天即获得625万人次点赞,播出第三天即冲进全国收视率前五。同年10月,该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第一季度优秀动画片。制作动画短片《冼夫人传奇》,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线,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关注。
在戏剧方面,茂名市积极支持茂名市粤剧团创作排演粤剧《冼夫人》,并联合广东粤剧院打造大型粤剧《谯国夫人》。这些作品将冼夫人的历史故事以戏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进一步弘扬了冼夫人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在图书出版方面,茂名市推出一系列关于冼夫人文化的著作,包括《冼夫人文化研究》、连环画《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以及《冼夫人成功密码》、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俚人文化探源》等。这些图书为深入研究冼夫人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茂名市精心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形象品牌,设计制作“好心茂名”徽章(LOGO)与徽标,并在城市公共设施、宣传资料、旅游纪念品等多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好心茂名”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3、培育文旅融合,实现“文化变现”。
2022年12月成立的冼夫人文化赋能数字乡村振兴联合体,以央企与市属国有企业为主体,囊括了数字技术、文化传媒、金融物流、移动通信、农业生产等龙头企业,以冼夫人文化为内涵,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产业振兴为载体,缔结一体化数字文化创新服务联盟,主要面向三大服务主体: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服务冼夫人文化推广,是全国首个由央企和市属企业联合发起的数字乡村文化振兴联合体。
茂名市大力宣传和推广冼太历史文化游径(高州冼太庙——高凉岭冼太庙——高凉古城——长坡雷垌村——平云山冼夫人军事总部遗址)、俚越历史文化游径(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山兜村娘娘庙——钟鼓楼——登楼村天后宫——热水村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游径。通过这些线路,广大游客得以深入探寻冼夫人的生平事迹,全面了解她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丰富了文化体验,还为茂名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开发“冼夫人IP”系列文创产品,如卡通玩偶、书画作品、非遗手工艺品等;举办“冼夫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征集服饰、包装、剧本等创意作品,推动文化元素向产品、产业转化。
(四)以活动为纽带,构建“全民参与”的传承格局。
党的文化理论强调“文化惠民”,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受益者。茂名市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激发群众对冼夫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1、举办节庆活动,凝聚社会共识。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举办“冼夫人文化节”,开展祭祀大典、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吸引粤西、广西、海南等地群众参与,人数最多时超10万人。
2018年、2019年、2022年12月分别举办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好心茂名”冼夫人文化周活动,规模盛大,主题鲜明,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
“2023年冼夫人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吸引了全球学者的目光,促进了国际间冼夫人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我待四方客唯用一好心”2024茂名非遗文化旅游迎春系列活动,弘扬冼夫人“好心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非遗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电白区博物馆的原创展览“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于2024年成功入选省流动博物馆巡展项目。
此外,还通过举办全民健身徒步节,组织市民“趁高凉墟”等活动,以及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晚会、图文展览、文化访谈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推广冼夫人文化。
2、鼓励民间参与,激活基层活力。
支持引导民间成立冼夫人文化研究会、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冼夫人故事宣讲团、冼夫人戏曲社等社团组织。茂南区金塘镇村民自编自演的粤剧《冼夫人》,在乡村巡演50余场,深受群众喜爱,实现了“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传”的良性循环。
3、开展对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
组织“冼夫人文化海外行”活动,在东南亚国家举办展览、研讨会,讲述冼夫人推动岭南与海外贸易的历史,呼应“一带一路”倡议。2022年12月,茂名市以“谯国夫人冼氏墓”、冼太庙等冼夫人文化遗产成功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2023年6月,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冼夫人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冼夫人文化的影响力。
三、实践成效:党的文化理论落地生根的“茂名答卷”
茂名市在冼夫人文化“两创”中的实践不仅激活了历史遗产、更让党的文化理论在地方形成了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的生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文化认同显著增强。
通过“两创”实践,冼夫人文化从“小众研究”变为“大众话题”。调查显著,茂名市民对冼夫人文化的知晓率从2018年的62%提升至2023年的91%。85%的受访者认为“冼夫人精神对当代生活有指导意义”。青少年群体通过数字产品、文创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二)产业动能持续释放。
冼夫人文化相关产业年产值从2018年的5.6亿增长至2023年的28.3亿元,带动就业超1.2万人。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特色农业等融合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文化富民”,践行了党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三)社会治理更加和谐。
运用冼夫人“和合”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2%,基层信访量下降37%,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与党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契合。
(四)民族团结不断深化。
冼夫人文化中“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通过开展信俗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持续传播,茂名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近年来,全市未发生民族矛盾事件,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四、经验启示:党的文化理论落地生根的实践逻辑
茂名市冼夫人文化“两创”的实践,为党的文化理论在地方落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核心逻辑在于“理论指引——地方结合——群众参与——成果共享”的循环体系。
(一)坚持“理论引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党的文化理论是宏观指导,地方实践需立足本土资源。茂名市将冼夫人文化的“地方性”与党的文化理论的“普遍性”相结合,既不脱离“两创”原则,又不忽视地方特质,使理论落地有了具体载体。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两创”需避免“一刀切”,应挖掘地方文化中与党的理论相契合的内核,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相协调。
党的文化理论强调“统筹兼顾”。茂名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搭建平台,同时鼓励群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格局。这表明文化“两创”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更需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让理论实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坚持“传承本质”与“创新形式”相统一。
“两创”的前提是“守正”。茂名市在创新载体,拓展产业的同时,始终坚守冼夫人文化的核心精神,避免“为创新而创新”。这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守住“根”与“魂”,在保持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创新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确保党的文化理论的“初心”不被偏离。
(四)坚持“文化价值”与“民生效益”相融合。
党的文化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服务”。茂名市将冼夫人文化“两创”与富民增收、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民生需求结合,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使理论实践有了持久动力。这说明,文化“两创”需避免“形式主义”,应与群众利益相挂钩,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五、结束语
冼夫人文化“两创”的茂名实践是党的文化理论在地方落地生根的生动样本。这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唯有坚持以党的文化理论为指引,立足地方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未来,茂名市需进一步深化冼夫人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两创”中持续践行党的文化理论,让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地方力量。(作者系电白区社科联主席、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