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大家谈

文明是一场持之以恒的幸福接力


陀宇(高州)
  山海并“茂”,好心闻“名”。当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匾授予茂名时,这座曾以石油化工闻名的南方城市,向全国展示的不仅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更是一份延续千年的精神传承。从“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到今日街头巷尾涌现的凡人善举,我市的文明创建实践说明,真正的城市文明,应当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我市的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特色之路。如今的茂名,211公里健康步道如绿色动脉贯通城区,1560个老旧小区完成华丽转身。在茂南区新华街道化工厂小区,曾经杂草丛生的角落变成了小花园,坑洼的路面铺上了平整的沥青。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我市有关部门的持续发力,更是无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75岁退休老干部吴学基主动成立业委会,推动“问题小区”变身“幸福家园”;80岁的许怀光老人20年如一日义务打扫卫生,用扫帚书写平凡人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城市主人的担当。这也证明了,当文明创建真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城市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我市文明建设的独特价值,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我市将冼夫人文化中的“好心”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明生态。在迎宾社区,李阿姨身兼交通劝导、垃圾分类督导数职,践行“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的理念;在信宜贵子镇,村干部刘名芳深夜冒雨巡查,及时转移受山体滑坡威胁的群众;“广东好人”林志军勇救5名落水者,用行动诠释大爱无疆。这些新时代的“好心人”,这些新时代的“好心”故事,让这座城市的文明建设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时代温度。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好心之城”也涵养了越来越多的“好心人”。
  “好心”二字已成为我市鲜明的文化符号。在茂名大道,“好心茂名”徽标雕塑巍然矗立;露天矿生态公园里,昔日的矿坑蝶变为美丽的“好心湖”;200多个“好心公园”“好家风公园”遍布城乡;24小时开放的“好心书屋”让书香浸润城市每个角落。这些文化地标不仅是城市景观,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它使“好心精神”从历史典籍走进了现实生活,从城市景观融入了市民心灵,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了治理资源。
  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上,我们应以归零心态再出发。文明创建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场持之以恒的幸福接力;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对城市灵魂的滋养与塑造。我们的城市文明需要全体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需要每位市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城市文明,像珍惜自己的名誉一样珍惜“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唯此,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好心之城”才能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