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渔港防护堤筑牢“安全网”护航“百千万”向海而兴


■通讯员 炤耀
  本报讯
“你看这新修的海堤多结实、多漂亮!以前台风天渔船躲进避风塘还心惊胆战,现在有了这道‘防护盾’,我们出海更安心,岸上的家也更安全了。”站在刚刚验收合格的岭门镇大榜海堤上,渔民梁大叔指着堤顶平整的沥青路面和崭新的防浪墙,脸上满是笑容。近日,作为电白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民生项目,电白区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一期)正式通过验收,切实提升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为沿海乡镇高质量发展筑牢了蓝色屏障。

  7.45公里海堤换新颜
多方协作打造精品工程
  据了解,电白区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是2023年增发国债支持项目,总投资估算3.5亿元,分两期推进。其中一期工程于2024年4月动工建设,治理范围覆盖岭门镇、麻岗镇、高地街道等沿海区域,共完成7.45公里海堤整治,新建节制闸1座(水东湾人民医院附近的河涌出海口处),并对水东渔港、陈村渔港、东山渔港、森高避风塘、树仔避风塘进行修复和提升。
  “工程严格按照3级堤防标准建设,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海堤创新应用高压旋喷桩、密排U型板桩+土工布双重防渗抗滑稳定技术,在DB2+750段更根据实际地形将9米板桩加长至13米,有效应对了雨季滑坡隐患。”电白区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中不仅采用先进工艺,还配套了太阳能路灯、监控系统和消防设施,“不仅能防台风巨浪,还兼顾了渔港日常作业安全。”
  据施工单位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过程中针对涵闸改建、边坡支护等12处施工难点动态优化方案,所有隐蔽工程均实行五方联验,草皮绿化与生态护坡技术同步实施,实现安全与生态双赢。

  民生效益显著
渔民点赞新变化
  在高地街道山海社区,新建的节制闸正发挥着“调节器”作用。“以前每逢暴雨,河涌海水倒灌导致内涝,现在闸门一关,岸上的农田和民居安全多了。”社区居民陈姨说,海堤周边还修了步行道,成了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现在栈桥修好了,上下码头安全又方便,渔获搬运也省力多了!”在水东渔港码头,正在整理渔具的渔民陈叔指着焕然一新的设施说道。笔者看到,港区修复了原有的100米老旧栈桥,原本破损的步梯也整修一新,更贴心的是,渔港还新增了一座专门为渔民上下渔获设计的浮桥。陈叔感慨道:“以前栈桥不稳,梯子又陡又滑,搬运时总怕摔跤。现在有这浮桥,潮水高低都不怕,船靠稳当,货也下得顺当,真是实实在在的方便!”不仅如此,渔港还铺设了新的消防管道并配备了相应的消防设备,为停泊的渔船和忙碌的渔民们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这些设施的升级,显著提升了水东渔港的作业安全性与便利性。

  锚定“百千万”目标
二期工程蓄势待发
  作为“百千万工程”中“强镇兴村”的关键基础设施,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的意义不止于“防”。电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期工程完工后,沿线渔港年避风容量提升30%,直接惠及沿线渔民和群众;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上报,下一步将推动二期工程尽快开工,让更多沿海镇村享受到发展红利。“这是电白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区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程通过“堤港联动”模式,既保障了沿海镇(街道)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为渔港经济区建设打下基础。
  据悉,二期工程计划治理海堤3.55公里,修复受损码头300米、护岸3公里,并进一步整治港池航道、配齐应急设备,建成后全区防护体系覆盖率将达90%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覆盖全区主要渔港的‘防护+服务’网络,为海产品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铺路。”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