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

田间奏响丰收曲


型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上来回穿梭作业。
民配合农机将稻谷装入编织袋。
■文"图
记者 邹慧 通讯员 陈杨官 董天忠
  本报讯
盛夏时节,化州市的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7月11日清晨,同庆镇塘溪村的田埂上机器轰鸣,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舱,饱满的谷粒倾泻入袋。种粮大户李叔抹了把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亩产估计比去年高一成,机械收割一上午,就能收完20亩,省心又省力!”。
  化州地处粤西富硒富锗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广东重要的优质稻产区。今年,化州市早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目前已陆续开镰。为确保颗粒归仓,当地农业部门提前调度1400余台(套)农机具,推广托管服务、订单作业,机收率预计达99%。“我们村有1300亩水稻,社会化服务队统一收割、烘干、收储,每亩节约成本近百元。”梧村村党支部书记周铨说。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当天上午,一场“田间选秀”,在同庆镇山口村同步上演:20个水稻新品种,在20亩试验田里一字排开,穗头高低、籽粒疏密一目了然。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测产,种粮大户们边看边记。“‘粤禾香占’抗倒伏、米质优,‘南晶香占’穗大粒多,明年准备扩种!”种植户周伟文眼光独到,选种的优质水稻立马变“潜力股”。
  近年来,化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1500亩高产高效示范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数据显示,富硒水稻比普通品种每公斤多卖0.6元,带动全市水稻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下一步,化州将加快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的转化落地,让农民种好粮、卖好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