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联动架起健康桥:省医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

让更多生命希望从省医粤西医院诊疗床畔绽放


省医、省医粤西医院联合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肖进在义诊现场为群众进行科普。

  肖进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李静教 授(左二)手把手带教省医粤西医 院团队,为患者施全麻下经纤支镜支架置入术。

  省医肺外科张升博士(左一)、省医粤西医院团队采用流域2.0技术主刀肺结节手术。

  省医神经外科毛承亮教授(右一)、省医粤西医院团队为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省医第二批专家入驻省医粤西医院。

  王女士(化名)顺利康复出院,用锦旗表达对省医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俊明 通讯员 韩盼盼
  在深化医改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层级壁垒,真正触达基层群众?广东省人民医院以“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机制给出创新答案。自与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深度合作共建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以来,这支由省级三甲医院牵头的医疗“纵队”,通过专家常驻、技术平移、数字赋能、人才孵化等组合拳,在粤西大地构筑起贯通五级的健康桥梁。从省级专家72小时驻点实施高难手术,到村医通过远程平台直连省城会诊,这套机制让电白区近200万群众首次真切感受到省级医疗服务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6月8日,一场生死竞速在省医粤西医院展开。69岁的肺癌患者因主气管梗阻命悬一线,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静教授、肿瘤介入科许荣德教授带领医院多学科团队紧急联动,20分钟内完成支气管动脉栓塞与气道支架置入术,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这场“黄金半小时”救援,正是五级联动机制高效协同的生动注脚。

五级联动:构筑全域医疗新生态

  专家派驻:省级力量扎根基层沃土。为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广东省人民医院派驻13名常驻专家及3名柔性支援专家,覆盖骨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等15个重点学科。第二批驻点专家入驻的第64小时,省医关节外科蒋海博士便主刀完成复杂膝关节损伤手术,实现“入驻即战斗”的帮扶效率。这些省医专家不仅坐诊开刀,更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方式,为基层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因”。
  上下协作:五级网络织密救治体系。在五级联动架构中,省医粤西医院宛如枢纽节点,向上与茂名市人民医院建立1:1专家派驻机制,向下与36家基层卫生院共建医疗网络平台。去年11月联动机制启动以来,茂名市人民医院派驻5名常驻专家,与省医专家形成“双轮驱动”。在沙琅卫生院,省医粤西医院2名高职称心脑科专家驻点帮扶。数据显示,省医粤西医院去年累计培训基层医护450人次,构建起“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数字赋能:云端架起健康高速路。在电白区林头镇,村医陈医生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将一位头晕患者的影像资料实时传输至省医专家诊室。15分钟后,省级专家的诊断建议便传回基层。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电白36家基层医疗机构已成常态。依托“互联网+医疗”技术,省医粤西医院打造覆盖五级的远程诊疗网络,实现远程会诊、查房、培训等功能,年均服务基层患者超万人次,让偏远乡村也能共享省城智慧。

技术下沉:家门口的省级医疗突破

  破局:高难手术从“不可能”到“新常态”。在神经外科,省医专家毛承亮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听神经瘤、脊髓电刺激术、脑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高精尖”手术,填补电白区域复杂脑肿瘤、神经调控与脑血管病外科领域空白。他推行的“全流程标准化操作”,让神经内镜下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成为常规术式。
  心内科在省医王培宁教授的带领下,更是创造“18分钟奇迹”——急性心梗患者最短血管开通时间仅18分钟,远超国际指南90分钟标准。省医粤西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认证,构建起“基层首诊—远程指导—双向转诊”的区域协同体系,覆盖20家基层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自建设以来,累计救治1027例胸痛患者。
  在妇科领域,广东省人民医院妇科专家刘跃洋博团队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通过脐部2cm的操作孔,为子宫多发肌瘤,压迫直肠的患者,切除7.5cm肌瘤。短短数月间,刘跃洋博士已带领妇科团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成功开展多例高难度微创手术。
  在骨科,蒋海博士为患者制定了“关节镜下右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半月板修复术”的精细方案。在4K关节镜精准定位下,将重建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完成韧带重建与半月板修复。
  在胃肠外科,黄陕州博士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TME)”,通过5个0.5-1cm的穿刺孔完成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及消化道重建,术中出血不足50ml,同时实现了微创与快速康复的双重优势,填补了电白区在结直肠肿瘤微创根治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泌尿外科,省医专家范钧泓博士开展电白区首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采用“保留阴茎海绵体的肿瘤局部切除术+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阴茎正常生理结构,通过精细化淋巴脂肪组织清扫技术将术后淋巴瘘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
  创新:技术平移催生本土突破。省医肺外科张升博士运用“肺结节流域分析2.0技术”,让电白区首例肺结节精准切除手术成为现实。对于深部肺结节患者,他摒弃传统的手术方案,通过荧光镜实时导航精准判断肺切除边界,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减少肺功能损失,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省医13位驻点帮扶专家正形成合力,在五级联动机制下构建起覆盖多学科的微创技术矩阵,将精准诊疗理念植入基层。这种“省级技术本土化”模式,正加速基层诊疗同质化,自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以来,省医粤西医院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项。

人才孵化:锻造带不走的医疗强军

  导师制:种下技术传承“种子”。在省医粤西医院骨科中心推行“双导师制”:省级专家一对一带教手术技巧,本土骨干同步学习管理理念。16名省医专家通过“手术台边讲原理、病历堆里教思路”的沉浸式培养对本土学科进行教学。神经外科梁海波医生跟随毛承亮教授学习后,已能独立完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以前这类手术只能转院,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做。”
  “省医在帮扶省医粤西医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输血+造血’双轨并行的策略,省医不仅要把技术带下来,更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肖进表示,省医不仅提供技术支援,更注重培养本土人才,让先进的技术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这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基层医疗短板的长效之策。
  下沉式培养:激活基层“神经末梢”。省医粤西医院将“造血工厂”延伸至乡镇。肖进率队深入林头镇中心卫生院,通过专题授课、案例实战、座谈交流等方式,为基层医护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去年以来,累计开展基层培训16场,覆盖基层医务人员450余人次。“现在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我们就能给出专业建议,大病还能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沙琅镇村医李医生说。

管理革新:精益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学科跃升:从“单薄”到“一站式”的跨越。学科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粤西首个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的县区级科室,麻醉科入选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骨外科、心血管内科等5个科室获评市级重点专科。现骨外科室在申报省级重点专科。同时,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五大诊疗中心成立,实现急危重症“一站式”救治,年均抢救成功率提升3%。
  科研突围:从“跟跑”到“创新”的突破。省医粤西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获实用性专利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牵头省级课题3项。参与《新型超声诊断模式在致脑卒中颈动脉斑块诊治的创新研究及推广应用》荣获2024年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科研实力的提升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民生答卷:近200万群众的“触手可及”

  “以前去省城看病,光路费住宿费就花几千,现在省医专家就在家门口。”电白区居民陈大叔的感慨,道出了近200万群众的心声。五级联动机制实施以来,科室墙壁上挂着康复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五级联动暖民心,省医技术惠基层”。这不仅是对一场手术的致谢,更是对一套医疗改革模式的点赞。从省级专家24小时驻点服务,到村医云端连线省城,五级联动机制如同看不见的纽带,将医疗高地的“源头活水”引入基层洼地,让“大病不出县”的愿景照进现实。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冼明健表示,五级联动机制的价值在于通过“专家常驻+数字赋能+人才孵化”的组合拳,将省级医疗资源转化为基层医疗能力的“增长极”,让百姓能用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像沙琅镇村民突发心梗能在18分钟内完成血管开通、林头镇村医通过远程平台获得省医专家用药指导等医改惠民场景,而未来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场景覆盖电白每一村落。
  肖进指出,当前机制运行中最核心的突破点在于打破了传统医疗帮扶的“短期效应”,以骨科“双导师制”为例,省医专家既要在手术台上手把手传授技术细节,又要指导本土团队建立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与管理体系,如神经外科团队通过省医带教已能独立完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这正是“造血”机制结出的硕果。未来医院将以电白为核心基点,让省医的先进技术与诊疗经验真正下沉到基层医疗的“神经末梢”。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正以电白为圆心,将健康辐射圈不断扩大——这是医改惠民的生动注脚,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佳诠释。在这片南粤大地上,一幅“上下贯通、城乡均衡、全民共享”的健康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