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信宜已有10家省级胸痛救治单元
全力畅通生命通道的“第一公里”
■通讯员 林小琦 谢亮
本报讯 近日,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信宜市8家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成功通过省级验收,截至目前,信宜市已有10家省级胸痛救治单元,为完善信宜市胸痛急救地图,畅通公众生命通道的“第一公里”打下坚实基础。
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的建立,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农村胸痛患者,有效减少患者救治延误,缩短胸痛患者心肌缺血时间。近日,笔者在白石镇卫生院见到,院内入口处、门诊处等都设置了显眼标牌,收费窗口及就诊区域均设有“胸痛绿色通道”、“胸痛患者优先”标识,方便患者快速就诊。
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与白石卫生院建立了高效联络机制,按照规范合理的流程,正确分流和治疗患者。自去年7月胸痛救治单元启动建设至今,白石卫生院共接触胸痛患者131例,其中高危患者11例、及时转诊11例,为急性胸痛患者开通一条便捷、安全、高效的救治绿色通道,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白石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院配备床边心电图机、床边肌钙蛋白、除颤仪、心电监护等相关设备,在预检分诊第一时间接触到胸痛患者,及早识别高危、低危病人,做到5分钟识别、10分钟完成心电图,20分钟内出肌钙蛋白结果,做到高危患者及时转运,减低胸痛患者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要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挽救生命,正确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进行胸痛规范化救治必不可少。在信宜市卫生健康局的统筹指导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作为信宜市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胸痛中心深入全市各乡镇医疗机构,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提高他们对高危胸痛患者的识别及救治能力,从而减少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提高心梗救治率并降低死亡率。
胸痛救治单元不仅是急救的关键节点,也是慢性病管理的前沿哨所。作为信宜市“1+2+25+352”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组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升级标志着县域市区、乡镇及村三级协同救治体系畅通,为乡村急性胸痛患者构筑了一张“黄金时间”生命救援网。
据悉,去年信宜市积极推动全民急救系统建设,其中重点推进了胸痛救治单元的布局与发展。截至今年6月,信宜市已有10家卫生院顺利通过国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验收,心梗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接受到溶栓治疗。接下来,信宜市胸痛中心计划在信宜市范围内全面推广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力争推动信宜市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均通过国家级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