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明城市大家谈
文明城市的“里子”藏在民生细节里
特约评论员 蔡湛
过去脏乱差的华侨新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进行了“微改造”,解决了地下排水系统老化难题,消除了楼梯墙面的“牛皮癣”,建设了有序整齐的停车位,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具备条件的楼栋还新增了电梯……谈起小区的悄然变化,居民无不喜悦溢于言表。
类似这样的老旧小区改造,在创文以来我市铺开了725个,已完成582个,完工率79.84%,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小切口,大民生,在城市加快建设和更新之际,市委市政府没有忘记老旧小区的居民,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将为民情怀的阳光照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文明城市首先是有温度的城市,一座懂得尊重与关怀普通劳动者和困难群体的城市,才能让市民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花落茂名,归根结底是创文为民、创文惠民、创文靠民的理念,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实践,凝聚起描绘文明城市美丽蓝图的澎湃力量。创文带来的身边变化,从城区人行道的改造升级到星级公厕服务市民;从背街小巷面貌嬗变到环境黑点一个个消失;从市区公园清淤治理到街头小公园成为炫目风景线,从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到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光彩,既传递了城市的温度,彰显了城市的品位,也启示我们巩固发展创文成果,要在民生细节上下更多功夫。
一座文明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大道纵横、高楼林立的恢宏气势上,体现在天蓝水清、风光明媚的良好生态上,更体现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细节上。“城,所以盛民也”,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便利、更舒心、更美好,一切要从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致力办好每件民生实事,破解群众的难点和痛点。文明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从基础设施、市容管理、文明素质等多个维度,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与群众出行关系密切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为例,下水道被称为“城市的良心”,既需要大量的投入,又要有精细的谋划和有序的营运。为了破解每逢强降雨便出现的水浸街的痛点,我市果断实施中心城区内涝治理工程,以城市内涝点整治和消除为基础,统筹排水管渠设施、雨水行泄通道构建、源头减排设施建设等,使城区防洪内涝排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目前,城区防水排涝工程已经完成九成,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民生效益逐步显现,部分旧易涝点在大雨中未出现严重淹水,受到周边居民的好评。茂名市12345政务服务以“绣花精神”从海量话务中梳理出1600项民生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噪声扰民、路面破损、井盖缺失、车辆乱停、垃圾堆积等诉求,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并跟踪处理结果,让群众的烦心事得到解决。这种以绣花针挑去民生堵点的做法,让群众的满意度可感可及。可见,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得好不好,文明程度高不高,市民的幸福感强不强,答案往往就在改善民生的细节上。作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需要在细微处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让城市空间更亮丽,给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更温馨。
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是巩固发展创文成果的重要一环。文明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提质需要更多投入,更要有精细管理的智慧,才能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以往每年荔枝、龙眼、三华李等本土水果上市季节,果农不易找到合适地方摆卖,市民也难于集中挑选,还容易造成果皮垃圾影响市容问题。城管部门对症下药顺势而为,经过规划选点,在城市人口密集地段分别设置水果一条街,为果农提供方便且低成本的销售渠道,受到果农与市民欢迎。每到水果上市旺季,人气爆棚,货如轮转,既促进了消费又维护了城市秩序和文明。这项便民工程花钱不多收效不少,得益于从加强城市管理和购销双方需求出发,找到了实现多方共赢的路径。让市民受惠是创文最大意义,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破解文明城市建设和维护上的难点。文明建设在宏大叙事中,也体现在细枝末节上,民众往往是在一个个民生细节上触摸文明城市的温度,感受文明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民生细节上的绣花功夫,折射了在城市治理上的理念嬗变,让城市建设回归“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本源,正是我们建设有特色、有温度、有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