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荔园中感悟农业文化,在产业链中探寻发展路径——
华农学子来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华农大学生走现场看发展。
■记者王霞 通讯员邹玉芳
本报讯 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40余名师生在学院党委书记张晖带领下,赴茂名茂南、高州开展以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学习活动。在为期两天的紧凑行程中,学子们走访了历史悠久的古荔枝园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深入了解茂名荔枝文化的深厚底蕴,并系统考察了罗非鱼养殖、加工及产业发展的现状。
穿越千年荔园触摸农业文脉
茂南区因荔枝“古”而闻名,该区现存百年以上古荔枝树共4996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荔树达496棵,最古老的一棵荔枝树距今已有1938年历史。在羊角镇禄段古荔园,古荔守护人、禄段村党支部书记何亚柱带领学子们走进龟尾园、车田园,讲述古荔枝树的守护故事。
在高州根子古荔园,千年荔枝母树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令同学们深感震撼。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展现出的现代化运营模式,以及柏桥服务区的设计理念,配合“柏桥美荔天地”这一创新展销平台,生动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
生态转型见证绿色理念入心
茂名被誉为“南方油城”,源于1958年茂名露天矿油页岩的开发。历经30多年的开采及停采后的雨水积聚,形成了一个长约6公里、宽1公里多、最深处超过百米的露天矿坑。这里曾是生态环境恶劣、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群众信访突出的区域,被视为茂名城市发展的“伤疤”。
自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引水、种树、建馆、修路、兴业”的治理思路,逐步将矿坑改造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生态公园。此次行程特别安排参观了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和茂名露天矿博物馆。这座由废弃矿坑蜕变而成的“城市绿肺”和博物馆,成为学子们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课堂,深刻感受到生态修复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深入产业核心把脉罗非鱼发展
茂南区作为“中国罗非鱼之都”的核心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5.08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占比高达95%,约4.86万亩。区内已建成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1家、苗种培育场17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3家,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种苗繁育与生产体系。此外,还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广东省罗非鱼技术创新专业镇各1个,目前罗非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加快建设中。该区年产优质罗非鱼种苗约13亿尾,预计今年可达20亿尾,良种覆盖率达93%。
在茂名罗非鱼交易中心暨茂南罗非鱼协同创新中心,学子们全面了解了罗非鱼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的完整产业链运作模式。随后,团队走进广东双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广东友联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参观生产线,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全面掌握了罗非鱼在精深加工、种苗研发及出口贸易方面的运作模式,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思辨交锋激荡产业未来
实地调研后,学子们围绕“茂名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还是侧重于工业体系升级”展开正反方辩论。观点的激烈碰撞不仅加深了对产业发展复杂性的认知,也激发了青年学子为广东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的责任感。
活动结束后,张楚怡、廖一飞等同学说,此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看到农民们农作物收获时的欢欣与感动,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发展的决心。”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之旅,既让他们在古荔枝树下感受传统农业的文化魅力,又在生产一线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让他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明白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