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桃”


图/文 沈海涛 杜燕盛
“甜到爆炸!稀有品种!”据新京报报道,近来,电商平台上表皮布满裂痕的桃子凭借“爆炸桃”名号与“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传成了热销网红。可撕开噱头外衣,真相令人咋舌:这些“稀有品种”实为天气异常、管理疏漏导致的裂果,是批发商筛选后弃用的“残次品”,检测显示裂果糖度通常低于正常果实。在农产品流通中,裂果向来是“麻烦制造者”。其表皮破损易滋生细菌、加速腐烂,会增加储存运输成本,口感也不稳定,收购时通常被挑出低价处理或废弃。然而经电商包装,这些本该降级的水果竟成了“稀缺货”。“自然开裂是阳光亲吻的痕迹”等文案,将缺陷硬说成“卖点”。
商家利用信息差收割市场信任,农产品营销成为“文字游戏”,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农业产业链的诚信根基。长此以往,优质农产品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影响果农长远利益。把瑕疵品吹成“稀有品”不是“营销创新”,而是涉嫌欺诈。监管部门需划定红线,加强规范治理,严惩虚假宣传等行为,让营销回归真实透明。商家与其在话术上费心思,不如在种植、储存、流通等环节下功夫。让好水果有好名声,次果有合理定价,才是可持续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