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推动制度创新

——化州市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钟丹焱 董川肇 黄景隆
  化州市以修订《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为契机,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如何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修订,构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体系。研究揭示了司法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全流程业务指导、专项协调及双重联审机制,有效解决法规衔接、定义统一、保护瓶颈等核心问题,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供给,其经验对地方政府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制度演进背景:化橘红产业发展与制度滞后的矛盾
  一是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成就。化州市作为“中国化橘红之乡”,属地党委政府把化橘红产业确立为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拳头”产业。自2006年化橘红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并逐步迈向国际市场。这种快速发展不仅彰显了特色产业的经济潜力,也凸显了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是既有制度的适应性危机。然而,2009年制定的《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多重矛盾。一方面,部分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茂名市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等上位法规定不一致;另一方面,面对日益猖獗的假冒侵权行为(如外地产品冒充、掺杂掺假等),原有制度已不能满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和保护的现实需求。这种制度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范化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法制修订实现制度革新。
  2022年,化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修订程序。2024年,修订后的《化州市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实施,对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标示方法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修改。
  二、制度重构实践:行政规范性文件修订的法治路径
  一是司法行政主导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化州市司法局构建了全流程、多层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保障体系:
  全流程业务指导机制:编制《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指引》,将文件起草、审查、发布等环节进行标准化分解,提供明确和详尽的操作指引;
  专项业务协调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组织法律专家、行业代表和行政部门开展研讨,集中破解法律实务难点;
  “1+1”双重联审机制:建立“司法行政人员集体审查+外聘法律顾问专业把关”的双重审核模式,确保文件内容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贴合产业实际需求。
  二是新条款的法治化修订。在文件修订过程中,司法局针对关键条款开展深度审查与调整:标题规范与地域属性强化:依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将文件标题统一规范为《化州市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通过明确地域前缀,强化化橘红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专属属性,同时提升文件辨识度。定义统一与法规衔接:修正“化橘红”定义表述,既有效体现保护对象的内容全面性,又使其与《茂名市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保持一致,确保不同层级政策法规间的逻辑连贯性。权限明晰与表述规范:删除对上级部门职责进行不当规定的条款,严格遵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权限要求,避免下位法越权。
  强化保护与执法标准优化:删除“情况严重”等模糊表述,增强处罚条款的可操作性,显著提升对侵权假冒行为的震慑力度。
  简化材料与适应社会需求: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2005年7月施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2024年2月施行)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材料存在不一致规定的情形下,根据新规定优于旧规定的原则,适用新规规定,减少证明事项,更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落实市场主体参与机制:依据国务院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广泛的企业调研和行业意见征集,共收集33家企业意见反馈,确保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市场主体法律诉求。
  三是制度实施的协同效应。新管理办法实施后,化州市迅速启动“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配套建设“化橘红地理标志信息管理系统”和“产品溯源系统”,形成“制度+技术”的双重保护屏障。目前,“化橘红”用标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4家增长至70家,已有两家地方企业的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了“湾区认证”产品目录,实现了从制度创新到产业升级的实践转化。
  三、经验启示:地理标志保护的法治化范式
  一是制度设计的法治化原则。本案例表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需遵循“上位法衔接、下位法创新”的平衡原则。通过建立司法行政部门主导的全流程业务指导机制,既确保政策的合法有效,又能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制度规范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化州市的实践证明,地理标志保护需要构建“政府-司法-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治理网络。通过制度化的意见征集、专业审查和执法联动,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护合力。
  三是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面对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需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化州市通过规范性文件修订及时回应市场变化的做法,为建立适应性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化州市在化橘红地理标志保护领域的实践,展现了法治赋能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科学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的协同治理体系和动态的调整机制,不仅实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有效保护,更为“百千万工程”背景下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未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化橘红产业有望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更大发展。(作者单位:化州市司法局、化州市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