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党建赋能产业路
“旺”出乡村振兴景
■记者文华春通讯员陈杨官董天忠
本报讯 近年来,化州市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党建+”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动能,推动“土特产”升级为富民“大产业”,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党建领航,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化州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创新建立“一村一党建工作指导站”,推行“五个一机制”(一周一例会、一月一谈话、一月一调研、一季一汇报、一年一述职),确保党建工作抓细抓实。同时,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育“橘红书记”“罗非鱼书记”等特色带头人,并依托“柏桥讲堂”“百村交流大讲堂”提升干部能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产业筑基,激活“土特产”新动能。立足本土资源,深耕“土特产”文章,推动“小特产”迈向“大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全市整合土地39.01万亩,打造化橘红、罗非鱼、蚕桑等十大农业产业带。其中,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值超120亿元,并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此外,创新“党建+电商”模式,培育本土电商人才,让“笪桥黄瓜”“中垌红橙”等特色农产品“触网”畅销全国。
生态赋能,绘就绿美乡村新图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绿美橘州·生态先锋”为目标,实施“六大行动”,2025年全市植树2.8万株,打造“一核三片六带N点”绿化布局,推动化橘红、沉香等产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如平垌村通过“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小三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成“四大园”(农民公园、湿地公园、孝道公园、水果采摘园),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网红打卡点。
驻镇帮扶,共谱振兴新篇章。深化驻镇帮镇扶村机制,选派18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如文楼镇发展林下鸡血藤种植,合江镇建设蔬菜基地,新安镇打造农业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创新消费帮扶模式,搭建“码”上帮扶平台,2024年助销农产品超800万元,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化州市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生态为纸,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该市将继续深化“百千万工程”,推动党建与产业、生态、文化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的“化州样板”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