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项目落地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到金塘商会对接校会合作项目


■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张国辉
  本报讯
6月29日上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三支创新创业团队走进茂南区金塘镇,与当地政府、商会及农户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对接活动,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团队携富硒水产养殖、传统酱菜升级项目落地田间地头,探索“高校智囊+地方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活动当天,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两支优秀团队——“红罗非‘硒’变——水产养殖品质的推手”和“高凉食为先——特色酱菜的创新之路”队伍联合该校三下乡队伍——爽猫创业实践团,与金塘镇政府、商会、农业专家和高校师生齐聚一堂。金塘镇党委委员黄鸿钺表示:“这种‘高校智囊+地方产业’的对接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红罗非‘硒’变”团队带来的富硒养殖技术引发关注。团队负责人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富硒饲料,可使罗非鱼硒含量提升3倍,市场溢价达30%。
  “高凉食为先”团队与“爽猫创业实践团”联合展示的产销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搭建“农户+合作社+视频号”体系,团队已帮助当地酱菜产品实现线上销量翻番。金塘商会会长冯炎兴表示:“这种模式破解了农产品上行难题,商会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更多大学生团队开展数字化营销实践。乡村振兴需要青春力量,商会将发挥桥梁作用,让大学生的‘金点子’真正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本次活动通过将项目路演搬到田间地头,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有效宣传了当地特色红罗非鱼和酱菜产品。项目实践检验,在农村实地环境中打磨项目方案,项目路演搬到生产基地,接受一线检验。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合作平台,师生团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需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产教融合再深化,学校将持续推进“赛事项目+社会实践”的联动模式,既提升了项目的实践性,又增强了社会实践服务的持续性,是产教融合的新探索,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