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三章)


■黑石
  遵义会议旧址
  矗立于童年课本的书页,巍峨于梦中黔北大地。
  在时间的过道,历史的隘口,闪耀光芒。
  此刻,我终于站在遵义会议旧址前,一座二层灰瓦白墙红漆木窗小楼,素朴端庄。让我神往已久,心潮澎湃。
  1935年,历史猛然起伏波澜,把一座城池推向时间的峰尖。
  一支追赶光明的队伍停留在遵义城里。
  天上有轰炸,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面临抉择。
  命运的迷雾笼罩,徘徊于十字路口。
  现实与时间的刀尖已直抵红军命门。
  在这座二层瓦房楼阁,他们开会,座谈、讨论、各抒己见。
  一个伟岸的身影站起来,他深吸了一口卷子烟,然后猛然一吐,他心中沉郁的气息与烟气,喷涌而出:中国人自己的事情,靠自己解决。
  他浓重的湘音,掷地有声,豪迈而坚决。
  他像舵手,当机立断,把正了红军航船的方向。
  一支队伍,朝着黎明的方向出发。豪情盖河山,勇猛令敌寒。
  从此,一条道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广阔。
  无法掂量它在人民心中的重量,也无法估量它在历史里的高度。
  一座小楼,它稳稳把住红军命运秤杆的准星,又稳稳站到时代的峰巅。
  遵义会议之后,一面旗帜高擎,一条光明大道通向胜利的高峰。

  长汀红色古井
  清幽。沉默。
  一口古井,清泉涌动。
  喧哗已然走远。而今,更多的脚步是路过,偶尔,也有探究和好奇的目光。
  水井有石砌的端庄,井口圆正。
  古城长汀,卧龙山下,一块“毛主席最牵挂的水井”,说出真相。
  宋慈一锄掘下,让它定格古老。毛泽东手掏淤泥,让它“红”起来。
  隔着时空的两个人,心里装着清明。
  一担水,宋慈挑着,清清白白。
  毛泽东挑着,一头装着社稷江山,一头装着百姓福祉。

  南泥湾
  深入记忆的一个地名,神圣。神秘。
  从小时候读到的教科书里,我就走向它纸上的辽阔博大,肥美与深沉。
  南泥湾,从历史中走来,从延安的艰苦岁月中走来。
  一串动词在这里无比生动,开荒,种地,劳动,生产。
  一把锄头,一张犁,一担箩筐,一架纺车;生产的工具,劳动的场景,定格栩栩如生的画幅。
  一代伟人,扛锄挥镰纺线,在岁月深处,烹煮人间温暖。
  延安军民用双手和汗水,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地塘。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一代伟人对民族对祖国深沉的爱,用生命和鲜血,阐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内涵。
  他们为一个苦难深重、饥寒交迫的民族,拾柴加碳,御寒取暖,编织一件件精神蓑衣。
  延安,曾经使迷雾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和远方。
  临近的七月,雨水充盈,南泥湾的天空,更加晴朗。
  庄稼蓬勃的理想更加真切。
  一枚动词,更加亮丽,它是土地生动的理由。
  劳动,使这土地麦穗金黄,瓜果飘香,鲜花灿烂。
  南泥湾,一些朴素生动的真理,鲜活,深刻。在历史里,也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