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整容”居民生活提质

茂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老旧小区之变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君平 岑稳
  一直以来,老旧小区因无人管理,存在车辆乱停乱放、楼道或楼房墙面贴满“牛皮癣”、私养鸡鸭、垃圾乱扔等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居民无可奈何。幸运的是,这些现象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大大改变,现在一个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含微改造)、创建“五好”生活小区等,有效改善居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完善了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十四五”规划实施改造729个城镇老旧小区,已开工改造 725 个,开工率99.45%,已完工582个,完工率79.84%;2023年在茂南区、电白区城区全覆盖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共涉及老旧小区978个,目前已基本完工。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住得舒服”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住得舒服。”今年60多岁的杨伯告诉记者,30年前他便到茂名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华侨新村居住,该小区正是茂名的老旧小区之一。“华侨新村的环境越来越好,整个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解决了地下排水系统老化难题,楼梯楼房墙面‘牛皮癣’少了,还施划了整齐停车位,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有的楼栋还新增了电梯......”提到小区变化,杨伯话语不断。
  近几年,全市老旧小区陆续改造,越来越干净宜居。比如,脱下了“老旧外衣”的茂南区红旗街道龙山路15号大院,现在环境清幽静谧,楼道整洁清爽、车辆停放有序,运动场内欢笑不断,整个小区实现华丽蜕变。新华街道化工厂小区已完成建筑外立面改造、楼道改造、防盗门、护栏翻新改造、非机动车雨棚、雨水管网等,目前新增设施已投入使用,居民出入更方便。“牛皮癣”重灾区站前街道朝阳小区墙壁粘贴了宣传画,两边道路也升级改造为宽阔的红砖人行道,不再坑洼,居民连连称赞。红旗街道滨河社区、河西街道油城社区还打造了特色“好心”管家模式,居民遇事就能及时反映。官渡街道的石鳌塘社区变成了生活服务、餐饮休闲和文化创意的热闹场所,还带动了夜经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据了解,石鳌塘社区有多家废品回收站,经常垃圾堆积如山,占用社区道路,而且还有不少猪栏,臭味熏天,蚊虫滋生,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居委会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有序搬迁处理了多个违规经营废品回收站,并改造空置的猪栏、废品站,建成停车场、酒吧休闲地等。当地一名阿姨说:“废品回收站少了,不用一出门就见到堆放的垃圾,心情舒畅多了。”夜晚社区也不再死气沉沉,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繁华。
  “像生活在小公园一样,休闲惬意”
  2021年,我市先后印发了《2021年开展城区“五好”生活小区测评活动工作方案》《关于在创文巩卫中切实做好物业小区共用设施设备维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住建部门紧抓物业小区、建筑工地、生活垃圾收运等方面工作,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让市民“住”建”更文明。
  其中,茂名市公安局以“五好”生活小区测评考核为标准,对标对表,每周落实巡查,每月一评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大院的安全文明、卫生整洁、秩序良好。据统计,该局组织专业消杀公司对局属各大院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278人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爱国卫生运动等相关工作52次;集中开展清理楼道杂物、飞线充电等专项行动116次,共投入约461.64万元对办公大院和局属住宅大院进行升级改造。现在,场所环境全面改善,为广大民辅警、职员工和住户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环境优美的办公生活场所。
  此外,电白区水东街道的工商银行宿舍小区、电白区第七小学教师宿舍被纳入该区老旧小区深改造项目其中,作为改善民生和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品质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落实。现在这两个小区不仅道路崭新平坦,而且有专门的健身场所和美丽绿化,居民称赞“像生活在小公园一样,休闲惬意”。“面子”变好的同时,“里子”也要跟上。这两个小区还增设一批智慧社区配套设施设备,指导小区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提升物管水平,补齐小区“基础类”短板,有效整治了小区“脏、乱、差”现象。
  小区不仅是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民生、最朴实的形象。如今,一个个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生机,正是茂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