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洞镇潭白村以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小番薯变身“致富薯”


■记者 曾金妍 通讯员 崔冰茹
  本报讯
电白区霞洞镇潭白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因地制宜发展番薯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找准致富“金钥匙”。潭白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壤疏松、日照充足,适合番薯种植,但过去村民多以零散种植为主,效益低下。2024年,村党支部牵头调研,发现优质番薯品种市场需求旺盛,便决定规模化发展番薯产业,并引进“板栗薯”“紫薯红”等高产高附加值品种。2024年,带动50余户村民参与,实现年增收超200万元。“以前种番薯都是自己种自己的,现在村‘两委’带着我们抱团发展,效益翻了好几番!”老党员陈叔感慨道。
  技术护航,科学种植提效益。为提升种植水平,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培训,推广地膜覆盖、滴灌节水等技术,并统一采购有机肥,确保番薯品质。村民林大叔说:“以前种番薯亩产不到2000斤,现在科学管理,亩产超过3000斤,价格还翻了一番!”
  产销对接,拓宽增收渠道。为破解销售难题,村委会创新实施“田头对接”模式。村“两委”干部主动对接企业收购商,邀请收购商实地验货,现场签订订单,同时打造“潭白村生态番薯”品牌,计划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扩大销路。2025年,全村番薯种植面积达200多亩,总产量超300吨,产品远销省内外。
  共享成果,村民腰包鼓起来。“今年我家种了5亩番薯,收入2万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脱贫户徐大姐笑着说。如今,番薯产业不仅让潭白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带动了加工、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今年,潭白村村集体经济有望年收入突破15万元。潭白村党支部书记程丽平说,下一步,将深化村企合作,开发产品,打造潭白番薯区域品牌,让特色农产品真正成为村民致富“金钥匙”,使更多村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