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科技赋能“土特产”撬动富民“金产业”
探寻茂名荔枝基因密码:探访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创新之路








扫一扫更精彩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宇丽
图/视频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邦博 潘宇丽
五月的茂名高州根子镇,连绵的荔枝林翻涌着青绿波涛。汽车拐进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眼前的图景令人心喜——荔枝果树枝条被沉甸甸的果实压成弧线,荔枝如翡翠珠串般紧密排列,颗颗果实大小均衡。“资源圃里种植的荔枝果树单穗挂果量足有两斤多。”正在树下察看荔枝果实情况的赵俊生笑着说道。
2022年5月,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茂名高州建成,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赵俊生带着团队扎根此地,围着这颗甜蜜的果实开展保护研发工作。走进资源圃,科技赋能随处可见:玻璃温室大棚模拟不同气候条件助力研开发系列稳产技术;低温冷库中反季节培育的白糖罂、妃子笑荔枝初绽花蕊;与气象部门共建的荔枝气象服务平台精准护航生产;荔枝与龙眼杂交的果树生长良好......
从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到现代农业的“科技突围”,千年荔枝产业正经历基因革命。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正用728份种质,6000余株成树与近7000株杂交苗,构建起茂名荔枝产业的“创新引擎”。这片被科技重新定义的荔枝林,正用肉眼可见的差距,揭开“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的奥秘。
从实验室到田间 科技赋能农民增产增收
科技创新正重构茂名荔枝产业生态,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致力于搭建“技术产品化”体系,“针对荔枝大小年难题,我们以稳产技术实现荔枝产业的‘三级跳’。”深耕荔枝研究15年的赵俊生,带领团队将尖端科研成果转化为四大核心产品——“花满园”促花药、“果多多”压花药、“吨亩宝”疏花药和“荔多多”保果药,构建起覆盖全生长周期的技术服务体系。在妃子笑荔枝种植中,药物控花技术使亩产从800斤跃升至3000斤以上,果实颗颗圆润饱满。赵俊生指着一株早花荔枝树说:“今年早花树遭遇低温阴雨,但通过保果技术,坐果率仍保持理想水平。”
“把复杂技术变成‘傻瓜式’产品,是科技助农的关键。”赵俊生表示,下一步,团队计划研发荔枝专用肥,将复杂的营养调控方案转化为荔枝专用缓释肥,农户扫码即可获取定制施肥方案。
穿过一片片荔枝林,资源圃深处智能气象站大屏上,荔枝气象服务专报滚动更新。“过去果农‘凭经验赌天气’,现在通过资源圃和气象局共同搭建的气象预测平台,可提前制定促花、壮花、保果方案。”赵俊生说。
培育优良品种 解码茂名荔枝基因库
在荔枝种质区,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荔枝果实让人眼前一亮。一株12月就开花的特早熟无核荔枝树前,赵俊生轻托果穗解释:“它不需授粉就能坐果,且挂果情况良好,我们要探寻它的基因密码。”去年实验室通过白糖罂与禾虾串两个品种杂交,诞生的荔枝新品种“脆爽”正积极往投产方向上继续研究......
“杂交育种是一个看运气的事情,需要年复一年的观察、比对,才能找到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杂交品种,从种子播下去,到挂果,需要很长的时间。”赵俊生透露,接下来会将白糖罂-禾虾串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进行扩繁,持续观察该新品种稳定性,最快四年能够推广种植。其外,资源圃也在为“冬天也能吃到荔枝”而努力,低温冷库里反季节培育的白糖罂、妃子笑已吐露花蕊,“这些荔枝树刚好培育了20天,目前生长态势良好,我们正突破荔枝‘看天吃饭’的局限”。
目前,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吸引了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等11个荔枝科研团队合作,围绕荔枝育种、种植、保鲜等环节进行攻关,开展了50多项科研工作。三载耕耘,种质资源圃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茂名荔枝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书写“土特产”向“金产业”蜕变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