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强村行动

公馆镇十万七村绘就生态与人文交织的乡村画卷


■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本报讯 清晨的阳光洒在公馆镇十万七村的柏油路上,路面泛着柔和的光泽。沿着黑底化的环村路漫步,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墙面上绘着荔枝诗词和《弟子规》的彩绘,仿佛在向路人讲述着岭南文化的根脉。

  老荔枝树下的迁徙与坚守
  “古荔垂红知几度,新根犹抱旧时泥”。村口的古荔枝树下,几位银发老人正围坐品茶。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半个世纪前的故事:1958年,为支持国家油页岩开采,八个自然村两千余人挥别祖辈耕耘的土地,那时的荔枝树被砍作炼油燃料,村庄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支离破碎。而今,在老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旺带领下,从山野寻回百年古荔,重新栽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虬枝盘曲间,红荔依旧年年挂果,仿佛时光从未辜负这片土地的深情。

  白墙黛瓦间流淌的烟火气
  “黛瓦曾栖南渡雁,青石今印稚子痕”。漫步村中,徽派建筑的飞檐与岭南的灰塑在细雨里交织。曾经的泥泞土路化作6.3公里环村柏油道,孩童们踩着单车掠过农耕博物馆的彩绘墙,墙内陈列着锈迹斑驳的煤油灯和老式犁耙——那是父辈们用汗水浸润的岁月。转角处的“好心公园”,阿婆们正骑车经过,哼着小曲调混着隔壁足球场少年的欢呼声,将暮色染得鲜活。房前屋后,村民用闲置土地精心打理的“四小园”里,小菜园绿意盎然,张家门前种着辣椒茄子,柏家篱笆攀着金银花,程家墙角一丛野菊开得恣意……,小果园的嘉宝果、人心果挂满枝头,荔枝花、龙眼花开得正艳,处处透着“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机,原来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烟火日常里。

  元茄田垄上的新生机
  “金穗摇风荒岭醒,新芽破土故园春”。晨曦初露时,元茄产业化基地已是一片忙碌。360亩荒地被唤醒,省农科院的专家在地头弯腰指导,村民老张捧着刚摘的元茄笑道:“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合作社‘五个统一’,每亩多挣八千块!”更远处,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文正和驻村的第一书记庄培渠一起探讨新品种种植的问题,只见试验田已冒出嫩芽,十多个新品种将在这里续写土地的传奇。

  医养服务站里的黄昏絮语
  “斜晖漫煮当归药,稚笔轻描福寿联”。夕阳西斜时,医养结合服务站飘出二胡声。88岁的李婆婆每月领着米油补贴,笑对着旁人说:“从前看病要走十里地,现在卫生站就在文化广场边上。”隔壁活动室里,老支书正教孩子们写春联——去年春节,书法家们把“百千万工程”藏进楹联,让政策化作门楣上的墨香。窗外,移植的古荔枝树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与1958年那场迁徙的背影重叠。而今,新一代的十万七人不再需要离乡背井,他们在直播间卖农产品,在足球场办乡村联赛,把“美丽庭院”的照片晒成朋友圈的骄傲。

  乡村振兴的“十万七样本”
  “灯火千窗温旧梦,一村烟雨半城湖”。暮色四合,村口的古荔树又添一圈年轮。十万七村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着露天矿生态公园的粼粼湖水。这里曾因奉献而荒芜,又在时代的春风里重生为“五美”乡村的范本。当乡村振兴不再是文件里的词汇,而是阿婆篮中的鲜蔬、少年脚下的足球、游子归乡时的那句“我家住在博物馆旁边”,或许这便是中国人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生动的注脚。
  十万七村的蝶变,是党建引领与村民共治的成果。从泥路到柏油路,从荒地到产业园,从“空心村”到“网红村”,如今的十万七,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用“十万分努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