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儿时捉黄鳝
罗本森
我家乡是条小山村,稻田溪沟多,自然也盛产黄鳝。小时候的年代物质贫缺,只好经常去捉黄鳝,用来改善一下生活。这黄鳝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补气活血、强筋通络、除风去湿的功效,民间有“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黄鳝,又叫鳝鱼,体型似蛇,圆筒状,浑身有一层油滑的沾液,叫人难以捉拿。它喜欢在小溪、池塘、稻田隐藏栖息。夏季是捕捉黄鳝的大好季节,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结队而行,挎个竹篓,到小溪、池塘、水沟、稻田去寻找。只要下过一场雷雨,黄鳝便从洞底或水底浮出水面。我家乡有这么一句农谚,叫做“鳝鱼打桩,雨水汪汪”。以前人们用这个兆象预报天气,十有八准。相传,地上的鳝鱼都是母的,天上打雷,他就会钻出来,与雷公相配,接种传代,这种说法有点传神,但雷雨天黄鳝出洞倒是不错。
黄鳝多钻到稻田的泥里,它洞穴不深,沿着地面隆起一条路,让人一眼便看破。这时,可用中指沿洞直跟而去,当手指触到黄鳝时,黄鳝便会咬手指,此时用拇指与中指手一挟,拑住黄鳝的嘴,用力一拉,便把黄鳝拖出来。一次,一个小伙伴一拉,竞然拖出一条泥蛇,还被咬了一口,这泥蛇无毒,咬着是个伤口,痛得小伙伴哇哇喊,坐到田头,心有余悸,再也不敢抓黄鳝了。第二天,他只好改用鱼竿来钓。把蚯蚓穿在钓上作诱饵,投放到水里,轻轻捻动钓竿,蚯蚓旋起小小的浪花,黄鳝便会出来捕食,它猛力地咬住蚯蚓,使劲地往洞穴里拖,此时猛然将钓竿提起来,黄鳝便乖乖地成为“俘虏”。
晚上捉黄鳝又是一大乐趣,天一断黑,伙伴们打着火把出动,黄鳝出洞寻食,吃饱肚子之后,便闲悠悠浮在水里酣然入睡。就是火光照到它仍置之不理。此时,将竹篓放在一个顺手就便的地方,瞄准鳝鱼头部至七寸的部位出手,用拇指和中指迅速拑住鳝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起,放入竹篓。黄鳝身上有层胶液,滑溜得很,一般是很难抓住。况且抓得松了抓不着,捏得紧了容易捏死,黄鳝要生宰活剥,味道才鲜,而死黄鳝是不能吃的。因此,要练就一手指头功夫,那一下子要快捷,抓得要及时、准确,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就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张成钳状,中指在上,其余在下,拦腰一锁,尽管它扭来曲去,却挣脱不了。遇到又大又长的鳝鱼,可以在手指间夹些草或细沙一齐抓,保准抓得牢,抓得实。
我们抓到黄鳝,煮一锅黄鳝粥是合算,黄鳝肉不多,煮炒着吃得到满足,要是煮粥,用不着几条,一锅粥均均味,全家人可赏用。峷黄鳝也是一道难题,圆滑滑的不知如何下手。父亲却有一道绝活,他用绳把黄鳝吊起来,向尾部割一刀,放入盆中清水让它漫游流血,将剥下的骨刺放入血水中熬,待血汤熬好,捞去骨刺,加米煮成粥,再下鳝肉。最后下生姜、油盐、米酒、葱花等味料,就可以吃了。
岁月的流逝,捉黄鳝煮黄鳝粥已远去,时下家乡稻田难找到黄鳝,童年乐趣寻不回来。只好每每想起黄鳝粥,舌尖上不时滚过跳跃的唾液,思它念它,永远成为一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