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课堂边界 深耕实践沃土
——茂名开放大学行走思政教育的创新启示

李达之
近日,连续读到有关茂名开放大学创新思政教育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其做法非常值得推广。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成为高校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茂名开放大学以“行走的思政教育”为突破口,将课堂延伸至红色纪念馆、自然人文景观与研学实践场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这种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深耕实践育人沃土的沉浸式探索,不仅重塑了思政教育的形态,更彰显了创新高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传统思政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痼疾,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的割裂导致知识传递难以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茂名开放大学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充分挖掘茂名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信宜怀乡红色纪念馆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当学生驻足于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前,聆听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那些曾经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知识,瞬间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这种在场沉浸式教育,让学生在历史情境的浸润中完成了从认知到情感的升华,印证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真正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土壤。
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而实践场域正是培育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关键。茂名开放大学将思政教育与高州柏桥村贡园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机融合,邀请文化专家讲述荔枝树背后的历史故事,组织学生结合乡村振兴案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文化的解读者、政策的思考者。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在实地观察中感悟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型。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当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培育价值观时,教育便产生了持久的生命力。
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茂名开放大学通过系统化的研学课程设计,将企业参观、文化调研、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在企业考察中,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生产经营模式;在社区服务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知”与“行”的断层,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数据显示,参与行走思政教育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测评中,沟通协调、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得分显著提升,充分证明了实践育人的强大效能。
茂名开放大学的探索启示我们,创新高质教育思想的落地生根,需要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完整生态链。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场域;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沉浸式教育的边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跨越,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